上主是我的牧者
我們知道天主愛人,祂愛人,也會對所愛的人有期望,這份出於愛的期望便是聖召。人被天主召叫時,反應往往是又驚又喜。喜,是感到被天主所愛;驚,就是不明白,如聖母回應天使:「這事怎能成就(於我身上)?」(路一34)究竟我們都是人,常用了自己的經驗、想法與世俗價值觀去理解天主的旨意。因此,人在回應聖召時,往往需要走一段頗長的路才能真正體會上主的心意。
我是家中唯一的基督徒,我的信仰始於中學期間就讀的香港華仁書院,當時校內仍有多位耶穌會神父任教,其中一位名叫戴禮安(Fr. Charles Daly S.J. 1904-91) 。他雖然已八十多歲,每週仍抽空在放學後為學生講授慕道班,我有幸聽他教導並領洗入教。
二○○一年的四旬期間,我經驗到上主的召叫,在一位耶穌會神父指導下開始透過做依納爵神操,來尋求天主對我的期望。在同一年的避靜中,我進一步確定這份召叫,便決心要渡修道生活。我在起初考慮過司鐸聖召時,感到自己已三十多歲,對自己能否完成當神父的神、哲學培育抱有懷疑,不夠信心面對挑戰。我曾一度想加入仁愛傳教修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當一位終身修士,認為透過服務窮人的事奉方式比當神父較適合自己。於是,我辭掉工作,準備到菲律賓加入該修會。但家人十分反對,使我擱置去菲國的行程。當時家人需要我往澳洲辦理出售物業的事務,我便在澳洲停留了半年。在這段日子,上主讓我去反省與家人的關係,我漸漸感到加入仁愛會當修士不是上主的旨意。由於我常往當地的耶穌會會院參加彌撒,有機會跟耶穌會士交談,我漸被他們的事奉精神與神恩吸引,想加入耶穌會,但我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所不及。
回港後,在一次避靜中,我默想《神操》「原則與基礎」的內容:「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天主,由此拯救自己的靈魂。⋯⋯而人所選擇的,是那些能夠幫助他達到受造的目的事物。」我便反問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能否幫助我達到受造目的?我感到人所尋找、選擇的,不該只是看自己喜歡與否,或以滿足自己作為目的,卻該看此選擇是否天主所喜歡,及能滿全天主的意願作為目的。此刻,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以往所選擇的皆為滿足自己意願,卻非去滿全天主的意願。避靜後我感到天主會願意我加入耶穌會,不再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過修道生活,因為只要是天主願意,祂會給我足夠恩寵來完成這項使命。作了這個辨別後,感到一份內心的自由。隨後決定申請入會並獲接納,最奇妙的是家人竟接受我加入修會,一切似在證明加入耶穌會是天主的旨意。
在往後十年的修道生活中。上述的信仰經驗對我十分重要,支持我每天去回應上主的召叫、使命。在學習上、牧民工作上我面對過不同的考驗,有信心不足、憂慮與困惑的時候。然而,這份信仰經驗令我相信上主與我同在。《聖詠》廿三篇最能說出自己這份心情,「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在。」
- 作者耶穌會徐立人執事將於八月二十二日(週六)下午三時半於九龍聖依納爵小堂晉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