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漢口教堂完成修復
(天亞社訊)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正教會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又稱聖阿列克桑德大堂)經歷一年多的修復後,由中俄兩國代表揭幕啟用,現正式成為「武漢中俄文化交流館」,用作展覽中俄經貿、文化交流歷史。
據《人民網》八月七日報導,座落漢口的正教會教堂修復竣工暨「武漢中俄羅斯文化交流館」啟用揭牌儀式在六日舉行,湖北省副省長甘榮坤、俄羅斯全權代表巴比奇(Mikhail Babich)等兩國代表出席儀式。
這座一八九三年建成的俄式拜占庭風格教堂有說是由俄羅斯茶商出資修建,也有說是一八九一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來中國遊覽,參加了俄資順泰磚茶廠二十五周年慶典時,許諾捐贈教堂給俄國僑民。
它也據稱是中國最古老正教會教堂,最早是木結構,後改建為磚石結構,在多次修繕過程中,原本獨具俄羅斯風格的六坡攢尖屋頂不復存在。過去因其獨特造型,該教堂曾是漢口俄租界的標誌性建築,被當地民眾親切的稱為「洋蔥頭」。
一九五○年代,教堂牧養附近村莊約二千名華人正教會信徒,並為他們的孩子開辦中學。根據武漢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網站,兩位中國籍神父杜弼寧、德樹志於五五至五八年間先後擔任本堂神父,他們都是滿族阿爾巴金人後裔。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被沒收用作倉庫。一九九八年,教堂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市民舉辦婚禮活動的場所。
二○一三年,中方因為其坐落位置處於長江隧道建設區域而計劃拆除,但在俄羅斯正教會大首牧基里爾(Krill)的請求下,同意共同保護和修復教堂。同年,俄羅斯全權代表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達成《關於共同努力和修復漢口東正教堂的協議》。
這座教堂了見證中俄茶葉貿易和正會教在華活動的歷史。持續了兩個半世紀的中俄茶貿逐步形成了從武漢這個「東方茶港」到俄羅斯聖彼得堡,綿延一點三萬公里、橫跨歐亞大陸的「萬里茶道」,影響著兩地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眾多領域。
據俄羅斯正教會的新聞報導,巴比奇在儀式上表示,修復計劃是中俄關係發展的里程碑,他說:「這是一個歷史時刻,它是多年來首座俄羅斯正教會在中國修復的教堂,且是在其中一個富有歷史和傳統的大城市裡得到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