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吳幼仁博士

期數
3732
刊登日期
2015.08.28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5 月 11 日

(本報特譯)美國「天主教救援服務」行政總裁吳幼仁博士(Carolyn Woo)最近指出,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肯定商界能夠借助其優勢為環保作貢獻。

吳幼仁在六月的新通諭發布會上指出,教宗強調地球是眾人的共同家園,社會應為下一代著想,而商界有能力協助社會遏止氣候變化問題。

吳幼仁是港人移民,二○一二年起出任美國天主教救援服務行政總裁,此前是美國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院長。

她指新通諭肯定商界分擔改善社會的使命,以推動公益。她說僱主的參與和消費者的支持,能在商界為環保範疇帶來深遠影響。

談到不同界別互相合作,吳仁幼續稱,通諭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所有生命彼此連結,互相規範──人的生命有三個最基本關係,就是與天主、與鄰舍、與地球;當一種關係被破壞時,其他關係亦見受損。

她又稱,新通諭所處理的商學及科學問題是建基於於學術工作,撰寫時已委託宗座科學及社會科學院就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及諮詢。

正因為世人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家園,她指通諭因此提醒他們應視自己為地球的管理者、是天主的佃戶,而非主人;而履行這身份時,應妥善管理屬於現在及未來不同世代的資源,例如多樣性生物、文化等。

她引述通諭指出,這些天然資源不是為受人類剝削而存在,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具備重要作用,然而世人卻經常為著商業利益而傷害自然生態。

對於改變現狀,吳幼仁指出教宗所建議的方法是作「生態皈依」,這需要改變商業運作模式正。她指商界需要重視團結及可持續發展,並以全人的公益與真正發展為依歸。

她據通諭指出,過份依賴市場的力量或科技發展,會忽略了人類整體發展並有失社會包容;市場可以支持人類繁榮,但須避免依賴其「未可見的力量」,而市場本身不能解決環境問題,同樣地,科技能帶來巨大好處,但如果擁有知識及資源的人管理不善,將為人類及世界而帶來龐大代價,故此商業發揮科技上的創意時,亦須連結人性與服務使命。

在推動公益方面,她指商界最大責任是開創工作職位──工作權利是人的人最基本,它不僅提供收入保障與生活質素,也賦予尊嚴、意義及滿足感。

對於新通諭指「誤導的人類中心論」使人變得自私及短視,認為於短時期內獲利才算成功,吳幼仁稱,教宗提醒世人這只會弄巧反拙,商界應予避免。

 

吳幼仁呼籲商界

留意生產對環境影響

另一方面,她指通諭肯定商界有能力去緩和、甚至停止因氣候轉變所累積且不可逆轉的災難,這需要商界為生產負起更大責任。對於抗衡短視的營商文化,她指商界在過去數十年已發展多重底線,同時考慮到人類發展,並訂定多項原則以助落實,包括估算「碳排放」的成本,減排時則可予以鼓勵。她指企業須更廣泛落實通諭所要求的「環境影響評估」方式。

她說,通諭亦呼籲企業接受可持續發展概念,關心環境及下一代。她指教宗批評以經濟增長為經濟成功的僅有標準,追求「無窮無盡的增長」不但引發氣候轉變,還有海洋酸化、化學污染、破壞臭氧、土地使用限制、水資源耗盡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她引述通諭指出,投資於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能為企業帶來相贏局面,因為很多對環境影響較少、具變化及創新的生產方法均有利可圖;與此同時,以人本為中心的方法可帶來更好的經濟增長及更佳的經濟情況,並有利於大部份人,而國際社會亦正積極加以實踐,例如聯合國訂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及世界銀行以消除極端貧窮與減少收入不均為首要工作。

 

生產者消費者均有責任

吳氏說,商界能設計並生產一些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減少浪費的產物,去幫助顧客成為更負責任的消費者;現在愈來愈多消費者及投資者以更高標準去看待商業活動,他們展望商人以道德及可持續模式營運。

談到推動環保的關鍵,她指教宗清楚知道這有賴公私營機構彼此合作,而商業本身正是為人服務,須致力維護人類發展與公益。

來源:英文梵蒂岡電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