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默觀、效法

期數
3665
刊登日期
2014.05.16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5 月 18 日

在教會內有很多不同的靈修傳統,古典的有:本篤、奧思定、加爾默羅、方濟、依納爵等,但各施各法、不離其宗,就是傳統的「靈修三路」:淨煉、光照、合一。雖然,聖依納爵以「神操」一書表達了「三路」的精神,但其他靈修傳統亦以它們的獨特氣質及神恩,將這「三路」精神加以發揮,使不同性格、氣質的信眾能透過不同的渠道吸取靈性的甘泉。

「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若十四1)主耶穌在為門徒們洗腳之後,向他們指出祂要離開。門徒們因不明白而內心感到不安,心情煩亂。這份煩亂,並非只是因為主耶穌的離開,更是因為主耶穌所作的典範與現實生活的抗衡。每一位基督徒均渴望能從靈性生活中得到內心的自由、與周遭兄弟姊妹、宇宙、特別是天主的共融;因此,他們希望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但現世生活的價值是否真能給與生命真正的答案?很多人為生活勞碌,回報只是身心的疲累,卻未能找到生命的價值;有些人不斷追求物質的滿足,但最終心靈仍是一片空虛;亦有些人用理智去分析一切,卻未能平衡整全的人性。主耶穌就是知道我們的實況,因為降生的聖言,曾經除了罪惡,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因此,祂要求我們全心信賴祂。

在靈修三路的淨煉階段中,我們需要真實地面對自己,撇除一切虛假的我,而以一個真實的我面對天主。這是一個非常困苦及艱難的過程:人很多時候為求生存作出很多適應。這些適應有些是來自家庭,我們從父系家庭及母系家傳承了很多傳統及習慣。此外,有另一些適應是從生活的團體中而來的,包括:工作環境、朋輩關係等。這一切有些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值得保留它;但有些卻成為我們的偽裝,它們阻礙了我們的成長,要將它們脫下。這種經驗在很多聖人皈依的經歷中也常出現,而聖方濟的皈依更是經典:他脫下富商之子的身份,而一生肖似那位貧窮的被釘熾愛者基督,以「被愛的罪人」的真正身份,經歷了漫長的轉化過程。在這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的意義,因為離開了主耶穌,「你們甚麼也不能作」(若十五5)。聖方濟的經驗吸引了聖佳蘭,她在皈依的旅程上,一生中接近四十年的時間,每天凝視這位被釘的耶穌。聖佳蘭從默觀被釘耶穌的痛苦時,體會到自己的痛苦及周遭兄弟姊妹的痛苦,因而領悟出「明鏡」的靈修:「她手中磨光的銅鏡,因著晨光反射了掛在牆上的苦像。當她看著鏡中的苦像時,她亦看見了自己容貌的反映。主耶穌在鏡內,她在苦像內;苦像和鏡均在她內,她自己就是這面『明鏡』」。這份「主在我內、我在主內」的經驗促使她願意跟隨主耶穌的腳步。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若十四6)。主耶穌所啟示給我們要走的路並不能逃避挑戰、甚至死亡,但卻是充滿生命力、愛與關懷的路。我們在旅途中經驗了天主對我們無限的愛時,我們也懂得彼此相愛:「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十三34)。如此,我們會進入與主耶穌更深層的愛及友誼。這正是靈修三路光照階段的精髓:跟隨主耶穌的腳步,與主同行。

 

為很多信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從默觀中未品嘗到與主同在的甜蜜,卻因未能經驗天主而失望的痛苦。但這份失落的痛苦,卻使人經驗到對主更大的渴望:與主耶穌一同受苦。他們願意效法祂,如此,內心便能騰空更多的空間讓聖神寓居在他們內,正如主耶穌所說:「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之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的是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若十四3)。主耶穌所指的是和祂契合時的深情擁抱。如此,我們便進入了靈修三路的合一階段。我們將降服於天主默觀的愛:「如果我同祢受苦,我將和祢一同為王;如果我同祢一同哭泣,我將和祢一同喜樂;如果我同祢一起死在十字架的苦難中,我必在聖人們的光輝中,擁有天上的住處。並且在生命冊上,我的名字在人們中會被稱為光榮的」(聖佳蘭致聖依搦斯第二書信2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