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清和濁及其背後

期數
3732
刊登日期
2015.08.28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5 月 11 日

中國文化從來就有清流和俗流之分。清流是支撐這文化的脊樑骨,若沒有孔孟主張的士林梗直丈夫氣,若沒有老莊把士子們從鑽營祿位的蝸角爭鬥拉到回歸自然的另一種意向,我們還可欣賞到唐詩宋詞的意境和宋明山水畫的氣韻麼?每到萬家墨面時,還有人站出來說話麼?我們除了設法在烏煙瘴氣的世道裡爭取成為既得利益的持份者,還有甚麼人生樂趣可言?可惜,這兩樣中國文化最好的東西早已給閹割,除了因種種私人原因還略有所識者外,國人幾乎都掉到市儈不堪的務實泥濘中,土豪金掩不住銅臭,煽情遮不住做作和虛偽。都說人的集體淪落由洗腦做成,但世上最成功的洗腦都是軟性的,且由上到下的洗腦要奏效,前題是被洗腦者有接受的因子。洗腦的意識形態既由國人發明,在國人身上亦必有發酵的土壤。即使沒有外力給某群人洗腦,在新的環境下,人們內在的基因也往往投人所好,自己給自己洗腦,把自家「打造」成新的環境下能存活甚或「撈得掂」之人。聽其言觀其行,大多數港人的德性、認知模式及水準,和他們發明和引以為傲的流行文化,其實是十分匹配的。

不是說凡描畫陽春白雪、明月清風者便清,凡寫世間飲食男女便俗。宋時范成大有《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如「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把農家的尋常平淡日子寫得興味無窮;齊白石以蔬果草蟲,甚至畫村夫挖耳入畫……題材是俗世的,卻不同市井一般見識。因為立意和行筆超脫,便充滿清氣。把俯拾皆是的世俗題材寫活,昔人稱之為「野趣」,從來都在大雅之堂穩佔一席。反過來清流一成氣候,則東施效顰者眾,照虎描貓,何清之有?蓋藝文高下,不在寫了甚麼,而在寫出了甚麼格調,這裝也裝不來。一本小說、一齣戲、一幅畫、一首歌,高下不在題材,而在氣味。

沒有人能給清和俗定下一條明明白白的界線,自古評文說藝,也有「十濁一清」和「十清一濁」之說。從這觀點看,同一作品裡也包含各種元素,對每種元素怎麼理解和判斷常見仁見智,很難用一刀切的辦法去定義清和俗(濁)。但難定義的東西不等於不存在,不等於可以無視。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他那個時代,人大可以躲起來且聽風吟,但活在我們這世道,無孔不入的傳媒令你不想聽也得聽,不想看也得看,逃避可不容易。而每個人其實都嗅覺靈敏,都在尋找能對自家胃口的東西。不同的歌、不同的戲往往在養活不同的人的靈魂。

活在當下,一個人若有條件躲過令人倒胃的東西的疲勞轟炸,真是莫大的福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