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 Voyage!】巴黎,適宜慢慢走!
跟朋友相約在巴黎見面,我們只有黃昏前的數小時空閒。我雖不是「巴黎人」,但也像一些曾經在巴黎旅居或讀書的人相似,總有點自己喜好的巴黎區域,習慣跟朋友在那裡聚頭。我跟她說:「讓我們在十三區見面吧?」朋友好奇地問:「為甚麼?」我微笑了:「因為那區,有最地道的中國餐館啊!」
朋友卻建議說:「我打算邀請一位法國朋友跟我們一起相聚呢,不如就讓他決定往哪裡吧?」雖然我真的很懷念中國菜,但每次跟法國人走巴黎,總有意外的收穫,那刻我的好奇心便蓋過了我的食慾了!巴黎市分為二十個區域(arrondissements),以圓心開始,往外打轉地排列;因著歷史、社區發展,每一區都成了獨特的環境、氣氛,互相並存。
最後,我們相約在第六區的聖許畢斯教堂(Saint Sulpice)見面。時間尚早,便在教堂外的廣場閒坐著,看看遊客的動態。這處是旅遊書例必介紹之地,不是因為大教堂,而是這裡對面的咖啡茶座!從前,這裡是許多巴黎文人、藝術家的聚腳地,也是電影的場景。很多遊客都願意以驚人的價錢,在這裡喝杯咖啡,看著街境。其實,外貌不算堂皇的聖許畢斯教堂,也很值得一看的!這是巴黎除聖母院外,第二大的教堂啊!
朋友說:「我們走吧!」對於「遊覽」的定義,我心目中認為,該是有某幾個景點,我們依照路線逐一遊玩。怎料,這位極熟悉巴黎的朋友,只說:「我真的很喜歡第六區,讓我們到處看看吧!」於是,我們真的隨意走啊、走啊,步行過大街、穿過小巷,慢慢的走,看沿途的小教堂,也看街角的聖像、石柱⋯⋯原來,在非主要「景點」的角落,也隱藏著這麼多歷史的寶藏啊!
我們走過索邦大學區,我走在牆外,幻想著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以三十多歲的年齡,在這裡追求神學、哲學的學問⋯⋯並在這裡結識了一群主內的好友,他們就是第一批的「耶穌會士」了!他們在巴黎,建立了極真摯的友誼:在路旁小公園野餐、談論天國⋯⋯他們也會這樣,在日落時分的巴黎,慢慢遊走、漫談歷史和生活嗎?
晚飯時間了,朋友給我們建議最「巴黎人」的美食:公園野餐!我們便到超級市場隨意選些喜愛的食物與飲料,走進盧森堡公園,那裡的座椅,就是讓人休憩、野餐的啊!朋友問我們可滿意這數小時的參觀。我說,巴黎市本身,已是一座豐富的博物館!
然後,我想,我對香港的認識,也像巴黎人對他們自己的城市嗎?也許在香港,我們也大可慢慢遊走,思考那些街道、裝飾、建築⋯⋯背後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