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市聲和市氣
人來到世上,都會積存許多點滴心得,若能帶來某種「成功」,便很易成為金科玉律。一個小孩若畫了條恐龍受到誇讚或得獎,可能以後每塗鴉必畫恐龍,且十居其九會把那手法一畫到底,這心得便成了他的「格法」。這小孩若要在繪畫甚至為學上有所進步,便得克服這「格法」,別讓自己「結殼」,作繭自囚。我在報上教畫多年,曾每天評論小讀者投稿,深知時下小朋友所畫的,幾乎都跟著流行格法,能我行我素的少之又少。便知人的所謂「自我」,大都來自社會形塑,其實並無多少「我」的成分。要把「我」去偽存真,並不容易。
格法並不一定都是壞東西。西畫家中,畢加索、馬諦斯和梵高他們都有自家的格法。國畫呢,別說荊、關、董、巨等開山師祖都法度森嚴,後學更宗派林立,涇渭分明。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人的音樂都有自家格法,且都互別苗頭。如貝多芬雖敬佩莫扎特,以無緣師事為憾,但對莫鋼琴作品的顆粒太細不以為然。蓋莫扎特在生時鍵琴仍未被鋼琴取代,貝多芬充分發展了近代鋼琴的長處,自然對莫的彈法頗有微言,但他也對以後發展成李斯特和蕭邦等浪漫派愛用的句法、指法和手位都不贊同……一本藝術史,幾乎離不開各種格法沿革,若不懂這些沉積的分野和奧妙,便有若紙上談兵。格法關乎技巧和技藝,藝術最內在和最感人的卻是作者的心神和美感特質,但離開了格法,心神和美感便形同空論。好的格法總是和至美至善的心胸聯在一起,是以自古有道「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甚至有謂「畫中可見君子小人」。時下的家長忙著把兒女送去課餘畫班琴班,人問我是好是歹,我說,若是我兒女,若尋不到好的、入流的老師,我寧可他(她)甚麼也不學。自古有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取法乎下,學壞手腳和品味,不學便等於免受多一重精神污染。
人無論成年與否,是該活得有點水準的,為人父母,豈可胡為?潮流興懷舊,讀臉書上的大塊文章,十之八九認為當年的粵語片、大戲、肥皂劇、流行曲是香港文化經典,都說是這些塑造了港人的自我意識云云。我讀了常不禁莞爾:若這些偶見精采,但大多不免市氣十足的東東陶冶了港人的心靈,怪不得時下大多數港人的識見如此不濟,前程似「咁」。人當然各有所好,我們不必評論大多數人的欣賞趣味,但曾當時得令過的東西,其高下和能否經得住歷史考驗,從來不靠少數服從多數,不用千秋之後,自有公論。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千古名句,但他寫的是市聲,卻非市氣。人可以在心頭積存許多東西,但若積存的只是一些充滿市氣的婆媽感喟,卻同時又愛唱自救高調,憑甚麼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