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定劇社演音樂劇

期數
3734
刊登日期
2015.09.1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13 日

(本報訊)信徒善會「思定劇社」八月演出《香江歲月情》音樂劇,五場均告爆滿。有參與舞台表演的教會人士指出,台前幕後的信仰氛圍是福傳動力,而熱門議題和貼近大眾的藝術手法,能夠喚起教外人共鳴。

思定劇社會長宏潤梅九月四日對本報說,《香江歲月情》帶出昔日社會的人情味,以及教會對窮人的關懷,其懷舊故事吸引不少非信徒共鳴,亦令遠離堂區的信徒,回憶起昔日教會對他們的恩情。

「製作此劇是有見於社會缺乏關愛。」宏潤梅說,劇社每次演出都匯集了教會內外的戲劇愛好者,《香》團隊內的非信徒成員寫下故事框架,藉著信徒成員及修道人的信仰交流,最後寫下結合教會經歷與市民實況的故事。她說這份互動與培育,能夠為福傳注入活力。

談到福傳話劇的空間,她指本地劇社各有特定觀眾群,思定劇社主要服務教徒,故此早年亦較多聖人劇,遇有具號召力或能結合社會實況的劇本,便能開拓更大的福傳空間。她指二O一一年公演《珠寶店》,透過在公眾地方宣傳,加上劇本原作者華迪卡(K. J. Wojtyla,即後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名氣,吸引大概兩成非教徒觀眾;另一套講述鹽田梓的《海不揚波》亦透過通俗方式表達,並結合社區歷史。

此外,教會內的福傳劇不時會邀請公教學校參與其中,能為青年提供藝術教育經驗。而參加者亦不囿於天主教徒,德信中學十位學生曾為恩保德神父二O一三年推動的《流芳濟世》音樂劇擔任演員,當時不少人並未奉教。

該校初中部副校長鄭志民九月四日說,戲劇是個多姿多采的交流機會,能讓參加者感受到信仰的喜樂。「排演前的祈禱與彌撒能夠讓青年感受信仰氣氛,幫助他們投入福傳劇。」他說這份團隊精神較表演技巧更為重要。

鄭志民說,青年透過演出認識聖方濟生平,演出過後亦會不斷與身邊的人分享這次經驗,達致福傳效果。「吸引的表演方式是有效的福傳媒介,《流芳濟世》亦借助了歌曲福傳。」他說德信中學亦有借助戲劇教授語文及分享信仰。(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