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傳甚麼教?

期數
3734
刊登日期
2015.09.11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13 日

香港的教友對自己的身份及職務意識真的很高,可能是由於神父少,牧職修女又少,聖召荒的現象使教友團結起來,為傳遞信仰出一分力。不論慕道班、聖言宣讀、分送聖體聖血、祭台服務員、協助堂區牧民、教區慶典等等,若沒有教友的熱心幫助,相信成不了事。為教友辦的神哲學、聖經、倫理、禮儀、靈修等等培育課程及講座,多不勝數,最重要的是教友的參與程度的確很高。教友在堂區及教區各層面的參與及自我培育,其效率、節約及組織能力,盡顯香港人的本色。若我不是在外國生活,也不會有如此的發現。

以上所提及的,都是一些傳教活動,一些外在的表現。的確,教會的生活是需要給人看到的,因此有必要在行為表現上下工夫。在教會的活動或禮儀生活中,很多時候我會發現,雖然行為表現並沒有錯誤,卻常會有所比較。相信不少讀者會經驗過不同神父在彌撒中講道,有些會覺得特別入心,有些卻只覺是一篇釋經或道理。自己經驗過不同地方的禮儀生活,有些彌撒給自己的感覺就是,那位主禮神父在華麗的聖堂只是快速地為完成職務而已,整台羅馬禮的彌撒卻沒有看過教友們一眼,有沒有禮儀對答為他不重要,參禮的人當然不多,讀經的那位只是剛巧路過的。他在禮規上並沒有錯,或許只是我所受的培育不是這樣「隨便」,以至期望得太高。有些神父同樣主持一台彌撒,雖然神父講道說話不多,但他對禮儀每一環節的尊重,卻給你感受到神父與他的職務相稱,以及讓我感受到耶穌親臨在團體當中。我無意在這裡批評任何一位神父,但不可不提的,就是教會的禮儀生活或是一些慶典活動,永遠都是指向天主的,人抱著甚麼態度去做一件事,那件事便傳遞著相關的信息,而人們一眼便可以看得出來。

一位懂得將靈修生活整合於插花的人,能增添聖堂的祈禱氣氛,使人舉心向上,勝過沒有信仰的專業插花者;一位經歷過死蔭幽谷仍持守信仰的人,唱出聖詠二十三首的聖歌時,相信比沒有如此經歷的來得動聽。一位能將修道生活及傳教經驗整合的傳教士,所作的分享必定能吸引人歸向天主,因為他所關注的,是天主工作的美善,而不是只看重人事上的枝節。傳教的主要內容,必定是彰顯天主因愛而對人的造化及轉化。我們作為修道人的,更要時常醒覺,因為我們接受了天主的恩寵,去彰顯天主國的臨在。雖然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卻不是一個藉口去遮掩人性的軟弱。作為獻身修道者,是首先誓許願意踏上悔改歸依路途的人,若我們沒有這個意識,又沒有動力去做,那就別奢望青年教友們會來分享我們的生活了。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溫國光和黄潄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