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教理】基督徒信仰的宣認

期數
3734
刊登日期
2015.09.1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13 日

今天福音的經文可說是馬爾谷福音的轉捩點,藉著伯多祿對耶穌的信仰宣認,明認祂是默西亞。

讀經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與福音的主旨「受苦」相連接,提及「受苦的上主僕人」(普通視他為耶穌的預像)。「上主的僕人」是以色列人被充軍流徙時期的先知,被視為他們的希望和安慰。他一生經歷的無數苦難,呈現了他的信仰見證;而今天所描述的是他在履行使命時,但最後他仍堅信上主會快來扶助拯救(依五十8—9)。

第二篇讀經的內容是雅各伯書的核心主題:信德與善行的密切關係。信德是對天主啟示的接納並願意遵行主的旨意而生活。基督徒絕不可以度一個沒有行為的信仰生活,因為信德「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17)

信友於主日感恩祭時都會誦念信經。信經把信仰的中心內容精簡地表達出來,成為個人或團體的信仰宣認。不過,在闡述教會的信仰前,我們先要明白「信」有甚麼意義。原來,「信仰是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並把自己賞給人,同時又給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充沛的光明,而信仰就是人對天主的回應。」(教理26)

「信經」(creed)一詞源於拉丁文「Credo」,意即你的心所傾注的或把自己交付給某人或事。兩者皆意味着投身和承諾。在主日或聖日所誦念的信經是基督徒對天主的讚美和感恩的行為;感謝天主透過耶穌基督因着聖神的德能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一切。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教會的信仰是指在信經中所承認的、在禮儀中所慶祝的、在實踐誡命和祈禱中所生活的信仰。」(教理26)

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信仰是一項個人的行為,是人對主動自我啟示的天主所作的自由回應,但信德並非一個孤立的行為,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信仰,正如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生命。信徒從他人身上接受信仰,也該同樣把信仰傳給他人。(參閱教理166)就像我們誦唸宗徒信經時,以「我信」作開始,這表示每個信徒個別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尤其是在受洗的時候;而在誦念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時的「我們信」,是大公會議的主教們或更普遍地在信徒禮儀集會時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參閱教理167)

更重要的,信友並不是在念「公式」(formula),或更好說:我們並不信某些公式,而是信那些公式所表達,及信德讓我們所「接觸到」的事實。信仰公式能讓我們表達和傳授信仰,在團體中加以慶祝,吸收及日益熱切地去生活。(參閱教理170)在早期教會時,殉道者以信經作為基督徒彼此之間辨認和共融的標記。

信仰的共融要求一種標準的信仰語言,把所有信徒團結在同一的信仰宣認內。在宗徒時代,教會採用一些簡短而標準的條文(參閱羅十9,格前十五3—5)來表達並傳授自己的信仰。其後,教會很快把信仰的主要內容編成一有系統的綱要,特別給洗禮的候選者使用。這個信仰的綱要,包含著所有蘊藏於新、舊二約內真正虔敬的知識,是基督徒「信仰的宣認」,亦即我們現今所用的「信經」。(參閱教理185-187)

在不同的世紀,曾出現許多形式的信仰宣認或信經,以回應不同時代的需要。最常用的是宗徒時代和古老教會的信經,即宗徒信經。另一個我們經常接觸的是第三世紀的尼西亞.君王坦丁堡信經。它是教會最初兩屆大公會議(325及381)的成果。它至今仍為東西方各大教會所共同宣認。(教理194, 195)

信德的本質是積極、活躍的。當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信仰,回應那向人自我啟示的天主時,我們一方面是追求成聖之路,另一方面亦同時要使這世界實現天國的圓滿。因此,「所有基督徒無論生活在甚麼地方,都應以言以行,昭示他們因聖洗而改造的新人⋯⋯好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善行,光榮在天的大父(參閱瑪五16),並使別人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共融的大團結。」《傳教 11》


生活反思╱實踐

※      你對信經(內容)的認識有多少?由今天開始,每次誦念時要有意識地從心裏承認,口裡宣信我們三位一體的天主,以生活的踐行活出信德。

※      做基督徒要負起十字架,求天主賜予你一夥受教的心,從祂身上獲得力量和堅強的信德,邁向成全之路。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