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向劉尚遜老師致敬
新學期開始,老師們迎接新挑戰之際;我想在這兒給大家介紹一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前輩老師——劉尚遜先生。他的名字容易引起聯想,以為他跟已故教區劉蘊遜神父是兄弟。其實沒有這回事,前者是潮汕人,他則是順德或番禺人吧。然而相同之處都常常在公教報跟讀者見面,知名度高……
可以說,我認識他,但又不認識他;原因是他死後我才知道老師的名字,而且是在我腦海中屬失蹤人士之列。老人家每星期六例必參加主日提前彌撒,風雨不改;只有早沒遲,而且彌撒後必與神父寒暄幾句,提點意見:「神父,剛才讀經員讀錯了字,正音應該是這樣的。」我一向敬老,連忙說聲謝謝,答應他代為轉告。不過很抱歉,許多次自己開了空頭支票,沒有跟進。
每屆農曆新年,周神父都會作副對聯,掛在祭台兩側。他老人家又有意見:「這個字不夠押韻,應改用另一個字更好……」我當然禮貌回應,心想這個阿伯好有料到(有學問,有經驗)!周神父國學比我好,還是留給他倆當面切磋好了……
當老師家人來聖堂辦手續時,這才真相大白。一看他的身份證相片,我便認出他。六十年代,北角教會名校聖猶達堂小學的中文老師,且是體育健將、網球教練、獨身,一生貢獻教育事業。難怪他對聖堂事這麽關心。雖則桃李滿門,但沒有學生可以在星期六晚上動搖老師出來晚膳的;因為週末參與主日提前彌撒是他對主的承諾,風雨不改……
守靈祈禱那晚,出席的親友人數雖不算多,而且有一半是他的學生,神父講道後,輪到家人分享亡者生平,談到校園生活,當然由他的學生負責。不要小看我們聖猶達小學,原來高永文局長和馮檢基議員都是他的高足,而且跟老師感情打從一九六九年畢業到今天從不間斷。這是很難得的事,今天不要說小學,就是大學畢業後大家各奔前程,為生計打拚。不必提教授、連同學也未必會保持聯絡;但他╱她們做到了……
分享中我進一步了解他的為人,一位愛心滿盈的老師,成績好的學生加以肯定,成績欠佳的從不放棄鼓勵,甚至親自出手幫助。
學子長大成人、成家立室;他連他們的子女一樣關顧。這樣的好老師世間難求,特別在今天失衡的教育制度中,教師做文書工作過多,對個別照顧學生的時間少;很難全面去培育下一代。獨身話雖自由,但晚年獨居很有危機,就是死了也沒有人知;直至「屍變」,劉翁便是一例。我們無法想像他倒下那一刻的情景,只知道聖伯多祿一定給他大開天堂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