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聽聽村民的喊聲
教宗方濟各於今年六月十八日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發表了新通諭《願祢受讚頌》。這位成長於阿根廷的教宗,親眼見到這個國家的經濟文明與環境生態受到嚴重破壞,他特別關心窮人在這方面受到進一步的傷害,通諭的46節提到「無論是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或科學研究,都顯示所有的環境侵略的最嚴重後果,都由最窮的人承受」,而眾多的研究亦顯示氣候變遷源於過度開發。
眾所周知,香港是高度發展的城市,農地日益減少,位於新界東北僅用的鄉郊地方亦因要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而面臨消失。當然有人會說,環保固然重要,但房屋更是人們的基本需要呀!但如我們看看數字,就知道這說法是否說得過去,整個計劃佔地六百一十四公頃,收地約四百公頃,住宅用地只佔九十六公頃,提供六萬零七百個單位,公/居、私營房屋比例為四六比。可是私營房屋卻多為低密度佔地的「豪宅」(五十四公頃),實質用於公/居屋的土地面積只有三十六公頃,即整個發展區總面積的百分之六。而整個發展的構思是先鏟平原有的幾百公頃土地,然後再設計新市鎮。
政府的「四萬呎原址換地」計劃更成了地產商可以將賤價囤積得來的農地,補一補地價便能開發建豪宅的不二法門,這「原址換地」計劃是指擁有四千平方米土地的地主就可申請換地發展。可以想像的是只有大地產發展商或坐擁大幅土地的原居民才能擁有這麼大片的土地,所以在「原址換地」計劃之下,村民的權益被犧牲了。現時恒基地產在馬屎埔村進行大規模的收地,就是基於這換地政策。這大規模開發會嚴重影響原來社區的面貌、自然環境及鄰里關係:一、將新界東北二萬個家庭連根拔起,大量活躍農地從此變為冷冰冰的石屎地;二、居民沒法選擇他們生活模式,將來就如一般新市鎮的居民,流連於大型商場內,在連鎖商店內消費;三、原區沒有足夠就業的機會,居民須長途跋涉返市區工作。政府若真的想協助基層市民解決住屋問題,就是善用加起來超過二千六百公頃的已規劃空置住宅地和短期租約用地,作興建公營房屋之用。
通諭挑戰現代人用完即棄的態度,提醒我們只是管家,代天主管理大地,我們要向下一代負責,究竟我們要留下怎樣的家園給我們的孩子,自然環境和農田,破壞了就難以復原,那是多少錢也賠償不了的。教宗在新通諭的94節中提到:「每一個農民,都有天生的權利,佔有一塊合理的土地,在其上建立他的家,為一家的溫飽勞作,並感受到生存的安全。這一權利必須有所保障,以免徒有其表,未能落實。」可是,這計劃將摧毀香港差不多四分之一活躍農地,破壞食物安全和生態環境。政府從來沒有為鄉郊土地制訂永續發展政策,而發展計劃令地主為發展就把餘下的鄉郊土地淪為『有待城市化』的臨時土地,繼續被地產商囤積,以及被露天貨倉等臨時用途破壞。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共生頓成空話。
教宗在通諭的50節提醒我們:「然而,今天我們必須了解,真正合乎生態的做法,永遠都是合乎社會公義的做法;所以,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入環境議題的討論中,我們不只要聽見地球的哭喊,也要聽見窮人的哭喊。」
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