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真理與生命

期數
3735
刊登日期
2015.09.1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0 日

新學年,新開始。開學前後,教育新聞接踵而來:鉛水襲校,驗水濾水;中一收生,試題洩露;學生墮樓,危機管理;副校選舉,學術干預⋯⋯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學校,都在亡羊補牢⋯⋯我們都只忙著應付教育的表徵。種種教育事件都催迫著我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是甚麼。

人跟萬物不同,人是有靈性的,會探求真理。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生活的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有力量去繼續探求自己的生命;因此,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跟學生一起去探求生命終向,是一門血肉的學問。既然是一起探求,學校內的教師、教授、管理層、管理局及教育局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裡,都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學生倘若從這些人的生命當中看不到真理的全部,他們會不斷發問。

不斷發問,探求真理,就是學生的特權。天主教神學家拉內(K. Rahner)指出:「人是一個會發問的存有,當人問這是甚麼或為甚麼的時候,實際上是延伸到一個無限的、絕對的領域,而發問本身使人成為世界中的精神性的存有⋯⋯」因此,學生不斷發問就是履行他們探求真理的天職。

社會制度使然,學校教育於可見的將來仍然會存在,但學校教育早已超越了「學校」這個實體空間,換言之,教師在課室外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學習範疇。一位教師如何不斷努力裝備自己,就是自主學習的教育;一位教師如何疼愛患絕症的妻子,就是婚姻倫理的教育;一位教師如何向社會的不公義發聲及作出行動,就是公民國民教育。教師自身就是學生的榜樣,學生從而學習到更積極自主及更有責任心,成為五德兼備的人,成為自己及社會的人生領袖。教師如何探求真理和生命,學生就會如何探求真理和生命。

在網絡年代,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來自學校教師、補習教師、學生同儕及學生自己;學生的生活態度卻會受到學校教師、補習教師、校長校監、社會媒體、政府官員、演藝名人、學生同儕及原生家庭的教導所影響。

因此,我們期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要停留在課堂上的教育;要學習效法作為道路、真理及生命的耶穌,善用生命,發展潛能,以身作則,努力探求真理,活出豐盛生命,從而以生命影響生命。

願我們的學生不斷探求真理,活出更豐盛生命,以能影響他人,創建一個仁愛公義的社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