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赤子之歌
教宗方濟各於四月廿二日宣布聖萊奧波爾多.曼迪茨神父(Leopoldo Mandic´)為「慈悲禧年」的主保之一,他的聖德就是以謙卑之心將一生奉獻給「聽告解」的職務上。他在五十二年默默無聞的司鐸生活中,藉著施行聖事,開啟了許多人的良知,使他們接受天主的恩寵,悔改皈依!他在離世前的數小時仍在聽告解。同時,他亦一生為大公合一運動祈禱。這樣的一位聖人,他所追求的並不是任何的名譽、稱讚,只是全心信靠天主的大能,與天主的恩寵合作!聖人曾說:「天主的慈悲超過我們各種的期待」,這若非與主耶穌有親密的關係是不可能體會得到的!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門徒們便是由於未能完全明白主耶穌的教導,才會出現了「誰坐首位的爭辯」。有別於過去公開的教導,主耶穌願意私下教導門徒(谷九30),是因為主耶穌希望門徒能更專注於這次講話的內容:「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谷九31)。在這第二次預言苦難中,主耶穌再次暗示了十字架的奧跡,主耶穌被祂所愛的人「交付」:猶達斯將祂「交付」給猶太人的領袖(谷十四10)、猶太人領袖將祂「交付」給比拉多、比拉多將祂「交付」出來,被釘在十字架上!如此,祂應驗了先知的說話:「因為祂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依五三12)為我們從教會二千多年傳承、且已在教理中學習有關主耶穌的逾越奧蹟的信眾,當然不會如同門徒般反應:「門徒卻不明白這些話,又害怕詢問他」(谷九32)。但是,若我們仔細反思:我們能否接受在生活所需承擔沉重的十字架!我們也許會問:「這真的是天主的旨意嗎?」「我如此承行了天主的聖意,天父必然會祝福我,使我得到幸福!」其實,門徒們因為想像不到主耶穌所講的是喻意、或是真實;因此,他們實在難以掌握!因此,他們便開始從可以掌握的著眼:當我們付出了,可得到甚麼回報:誰坐首位!
主耶穌了解人性的軟弱,知道門徒們的不足;於是,祂主動地問他們:「你們在路上爭論了甚麼?」如此,主耶穌便可漸進地教導門徒:「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谷九35)。主耶穌並沒有批評人心內在所渴望的虛榮,但祂卻願意轉化人心,使他們明白能成為「微末」,才是滿全內心光榮渴望的唯一出路。但是,主耶穌所指的並不只是熱心的思想、敬禮,而是真實的行動:要成為「眾人的僕役」。在當時的社會價值:「謙遜、順從」並不是任何德行,只是軟弱的表示;因為,那些有權勢的人所期望的是被服事、及被尊榮所光照!沒有人真心地願意作「僕役」!但是,主耶穌卻提升了人生的基本價值,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不論做甚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斐二3—4)。試想想:若今日在教會服務的各人也存有聖保祿宗徒所倡導的態度,那麼教會的信仰見證是否會更具體而有效?否則,教會便很容易會被世俗價值所佔據:分黨分派、權利爭鬥、滿足私慾!那時,我們便談不上「生活福音、見證主愛」!
主耶穌為加強門徒的意志,祂「遂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谷九36)為當時的社會,兒童是沒有任何法律權利及個人身份。但是主耶穌卻透過這行動表達祂的憐愛,亦藉此教導祂的門徒一套全新的價值及使命:關懷那些最弱小、或完全沒有回報能力的人。主耶穌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派遣我來的」(谷九37)。
這是相當有力的邀請:我們從小孩子身上,體現謙遜、服從;當我們表達內心的憐憫與慈愛時,他們對我們的回報,並非金錢、名譽、地位,而是一份窩心而童真的微笑,這就是無價的「赤子之歌」:讚美全能萬善的天主!
今天,這份赤子之心就在聖萊奧波爾多.曼迪茨神父的德表中體現出來!讓我們也能學習祂對主耶穌的忠信,不求個人的虛榮,只求在生活中彰顯天主的慈悲及美善,欣賞及感謝天主賜給我們的恩惠,為能光榮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