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鍾玉文推動藝術教育

期數
3735
刊登日期
2015.09.1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0 日

青年教徒鍾玉文投身藝術教育,從當代藝術中解讀作品如何反映對社會、政局,以及時代的見解,希望藉此培養青年關心社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鍾玉文任職非牟利機構「亞洲藝術文獻庫」,該機構主要收集及整理亞洲當代藝術的資料庫。在該處工作十年的她,八年前起,負責教育及參與策劃,為青年、教師推動藝術教育活動。

鍾畢業於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原本主修心理學及語言學,在副修藝術史時,接觸到「藝術與社會」課程,「從藝術史裡看到不同時代的作品均有其社會意義,藝術家以作品帶出勞工的艱苦,或以戰爭為題展現受迫害的人等。」後來她把藝術轉為主修科,大學最後一年,她到一些藝術機構實習,最後選擇了這間非牟利的藝術機構,繼續探討藝術與社會這課題。

成長於公教家庭的她,一直認為信仰與生活分不開,大學時參與港大天主教同學會,並擔任主席,後來有機會參與天主教大專聯會,從中認識信仰與公義的關係。

二OO四年,她代表香港教區到羅馬出席國際青年論壇,在彌撒中得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祝福,並在論壇中與各地信徒大專生交流,讓她重新思考大專基督徒的身份。

加入「亞洲藝術文獻庫」後,工作令她更加體會到當代藝術很能反映時代與社會,「有當代藝術家從作品中反映不同的社會事件,或諷刺時弊,或理想的烏托邦。」她認為應向新一代推廣當代藝術,從中教育學生關心社會。

她指出,香港學生沒有學習當代藝術的平台,現今課程亦十分欠缺當代藝術教育,甚至在博物館中,亦以介紹藝術史居多,當代藝術展覽卻很少。

培育青年關社 拉近人際關係

為了拓展藝術教育,二OO七年起,鍾玉文與上司不時與教育局、博物館、藝術機構等聯絡,從中了解所欠缺的藝術教育範疇,又透過不同活動,推動藝術教育工作。

直至二OO九年,她在亞洲藝術文獻庫擔任教育及參與策劃,因應新高中所欠缺的當代藝術教學材料,舉辦不同的公眾及教學活動,在不同層面推動當代藝術教育。

她以高中生、大專生、職青,以及美術科教師為服務對象,包括支援視藝科教師的教學需要,推出「教學實驗室」,協助教師設計課程;安排教師與藝術家交流,讓教師解讀當代藝術,然後引發學生探討作品的內容和意義,思考藝術作品帶出的社會事件。

另外,鍾每年為青年舉辦「實驗課堂」及「藝術夏令營」,期望藝術成為青年探討生活和生命的工具:「認識不同的藝術,發現自我,然後反省:『我可作甚麼?』」

剛過去的藝術夏令營以「失聲、出聲」為主題,引導中六生放榜前認清自己的需要,透過靜思、戶外體驗等藝術活動認識個人路向。

鍾玉文認為,她的工作雖然並非直接談信仰,但卻可從中向青年傳遞健康的價值觀,「帶領青年思考個人使命、作為大專生如何把所學貢獻社會,懷著目標生活。」她說,工作過程中,見證了青年對生命的堅持,而她只是「催化劑」,主要是鼓勵青年思考生命的意義。(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