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中成熟過來
去年九月「雨傘運動」在催淚彈下展開,持續了七十九天,最後無奈地留下「我要真普選」、「繼續民主路」、「無忘初衷」、「香港重生了」的片片標語離去。這運動叫香港人從經驗中成熟過來:明白守護民主、自由、法治、愛與和平的普世價值。
雨傘運動史無前例地發生了,卻改變不了人大常委的「八三一」決定,也不能令港府撤回或修訂政改方案,只是立法會議員能成功否決方案。面對此無法實現的普選、不能改變的政治局面,參與請願的青年和群眾均感到無力、無能、無奈。
不過,雨傘運動卻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令眾人更清楚要一個怎樣的普選:一個為眾人、為後代、超過為自己利益的選舉。這次運動讓人見到現代青年的另一面:有獨立思考,清楚自己的訴求;在車聲停止、空氣淨化的空間中,表達自由、藝術創作,發揮了守望相助、互愛友好的精神。
運動期間,十字架這和平、仁愛、寬恕的象徵,出現於金鐘和旺角一帶;祈禱、彌撒、分享為佔區帶來團聚、喜樂的信息。同時,這提醒基督徒,縱使有不同意見、不同立場,都要彰顯基督的愛和真理;因耶穌在十字架上提醒人要寬恕、化解矛盾和對抗,締造和平。
香港社會面對政改、貧富、住屋、醫療、中港問題等矛盾已呈白熱化,社會撕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經過雨傘運動一役,更加劇社會撕裂。令人擔憂的是,社會中甚少人提到寬容、諒解和承擔,以及為修補撕裂的情緒和行動作出反思。
天主教社會訓導提醒我們當重視人性尊嚴的崇高價值,故此,對於政見立場不同的人,也同樣要尊重,用不著剔除對方;在表達政見時,也不需要使用語言暴力,避免惡毒、狠批之詞,才能理性地討論,緩和僵局。
適值後雨傘時代,有人提出成立智庫,以智慧應對轉變,但教會更重視信德,社會訓導如是提醒我們:「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
信仰要我們轉化內心,才能放下仇恨,彼此修和。讓我們在生活中互相尊重、關懷弱小,以基督愛的包容去建設公義和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