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家庭教理講授

期數
3736
刊登日期
2015.09.25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9 月 27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九月九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了家庭與基督徒團體的關係。以下是教宗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今天我請大家把注意力停留在家庭與基督徒團體的關係上。這關係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關聯,因為教會是一個靈性家庭,家庭則是一個小型教會(參《教會憲章》9號)。

基督徒團體是那些信奉耶穌的人的家,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的泉源。教會在子民中行走,在男人和女人、父親和母親、兒子與女兒的歷史中行走:這是上主尤為重視的歷史。世界的重大事件都載入史冊,保存其中。但是,人類愛情的歷史則直接銘刻在天主心裡,它是存留到永遠的歷史。這是生命與信德的場所。家庭是我們進入這段歷史的入門之地,是不可替代、不能磨滅的。這段圓滿生命的歷史,其最終的結局是在天國永遠享見天主的聖容,但起點卻在家庭。因此,家庭是如此的重要。

天主子沿著這條路學習了人類歷史,且徹徹底底地走完了這條路(參希二18;五8)。重新瞻仰耶穌和這密切關聯的標記真美!祂生在一個家庭,在那裡「學習了解世界」:一個作坊、幾戶人家、一個不起眼的小鎮。然而,在祂三十年的這種體驗中,耶穌領會了人的境遇,在祂與天父的共融及祂的使命中接納了這境遇。然後,當耶穌離開納匝肋開始公開生活後,祂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一個團體,一個「會眾」,即團聚一處的人。這就是「教會」一詞的意思。

在福音中,耶穌的會眾具有家的形態,一個好客之家;這個家不專屬某個派別,不封閉:其中有伯多祿和若望,也有饑餓的人和口渴的人、外鄉人和受迫害的人、罪人和稅吏、法利塞人和群眾。耶穌不停地接納和教訓眾人,包括那些不再期盼在有生之年能與天主相遇的人。這對教會而言是多麼深刻的一堂課!門徒們被揀選是為了照顧這個會眾,這個屬於天主的好客之家。

為了讓耶穌的這個會眾團體在今天依然活躍,就必須重振家庭與基督徒團體的盟約。我們可以說,家庭和堂區是兩個實現愛的共融場所,這共融在天主那裡找到最終的泉源。一個真正遵循福音的教會不能不具有好客之家的形態,總是敞開著大門。關閉大門的聖堂、堂區、機構不該稱作教會,而該稱作博物館!

今天,這是一個關鍵的盟約。「面對意識形態、金融和政治的『權力中心』,我們要把自己的希望寄託於這些身負福傳使命、充滿人性溫暖、以關懷和參與為基礎的愛的中心」(聖座家庭委員會編撰,《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訓導——教宗方濟各關於家庭和生命,從1999年至2014年》,梵蒂岡書局出版社二O一四年,189頁);這愛的中心也以相互寬恕為基礎。

今天,加強家庭與基督徒團體關係的任務已經不可推卸,且迫在眉睫。當然,為找到更新這盟約的智慧和勇氣,需要豐厚的信德。家庭有時向後退縮,說自己勝任不了:「神父,我們是一個可憐的家庭,甚至有點搖搖欲墜」;「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家中已經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沒有能力」。這些話是真的。實在沒人當得起,沒人能勝任,沒人有能力!若沒有天主的恩寵,我們將一事無成。一切都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是白白賜予的!然而,上主從來都不會空著手來到一個新的家庭。我們要牢記祂在加納婚宴所做的事!的確,若我們把自己交託於上主手中,祂必會為我們行奇跡。當上主臨在於那個家庭時,祂所行的是每日的奇跡!

基督信仰團體自然應該發揮自身作用,設法克服過於以領導自居和過於把持職務不放的心態,應該促進人際對話,以及相互間的了解與尊重。家庭則應採取主動態度,感受到有責任將自己寶貴的恩典帶給信仰團體。我們大家都必須意識到,基督信仰需要在與眾人分享生命的寬闊視野上發揮作用,家庭和堂區必須為整個社會做出奇事,見證一種更具有團體性的生活。

在加納,耶穌的母親「善導之母」也在。讓我們聆聽她說了些甚麼:「耶穌無論吩咐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若二5)。親愛的家庭,親愛的堂區團體,若我們從這位母親身上得到啟發,並實踐耶穌對我們的一切教導,我們必會目睹奇跡,目睹每日的奇跡!謝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