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北區基層權益調查

期數
3737
刊登日期
2015.10.02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04 日

(本報特稿)由天主教勞工牧民中心(新界)等團體組成的「北區基層權益聯盟」 早前進行調查,了解位於上水石湖墟及清河邨的居民的生活狀況。報告指社區發展不足,缺乏原區就業機會,認為政府應推動社區網絡,發展自主社區。

「北區基層權益聯盟」(下稱「聯盟」)八月二十日發布社區規劃及社區網絡(社會資本)調查報告,是次研究旨在了解位於北區上水兩個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古墟石湖墟,以及自二OO七年落成的清河邨。調查於本年六月中至七月初期間在兩區進行,共訪問三百零一人,以了解兩區居民的社區需要、個人技能及社會資本。

上述調查報告指出,石湖墟及清河邨均具發展為自主社區的條件,如透過固定墟市解決居民生活基本需要,同時可善用居民的技能以貢獻社區。

惟聯盟亦發現,現行政府政策及發展模式未能解決兩區某些問題,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指區內商店選擇不足,清河邨的情況尤其嚴重;娛樂設施方面,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設施不足,設施未有從「維繫社群」、「提供家庭娛樂」的角度出發。

被問到區內消費的意見時,逾八成五受訪者指消費十分昂貴,石湖墟出現以零售業主導的現象,清河邨商場亦出現超過一半是連鎖店,缺乏同類型商舖選擇的情況,兩區居民生活缺乏選擇。

調查又指,石湖墟約三成受訪者指缺乏雜貨店、約兩成指缺乏小食店;清河邨則有近六成表示缺少食肆,其次是蔬菜店、超級市場、魚檔及肉店。

兩區的同區就業率只約三成,跨區工作平均交通費逾八百八十港元。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沒有工作,當中超過七成五經常在原區活動,逾六成受訪者則有一項或以上技能,如烹飪、手工藝等,同時亦有六成二受訪者表示區內沒有足夠機會讓他們發揮技能,這些數據顯示兩區具備發展墟市潛力。

另外,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面對生活上困難及問題時,甚少或從不會向鄰居及非政府組織求助。

聯盟指出,上述報告反映現時政府政策於該區欠缺「資產為本」的思考角度,只以「需要為本」角度去理解居民問題;亦反映當局未有提供有效配套及支援幫助居民自主建立社區,例如墟市政策、社區經濟政策等。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報告建議當局應促進兩區社區交流,建造多元化社區生活,關注區內獨市或連鎖式商店單一、壟斷的經營局面,藉以紓緩區內消費高昂的壓力。

政府各部門亦應從交通、社區配套著手,創造更多方法和參與條件予居民,以助建立更緊密壯大的互助網絡和增強歸屬感。

此外,政府在規劃北區交通時須配合就業需要,例如要抑壓公共交通服務的加價幅度、重新考慮各路線的涵蓋範圍是否足夠並在繁忙時間相應增加班次。長遠則須推動本區就業政策、增加北區低收入工作人口的就業選擇。

而為關顧基層家庭跨區工作的需要,報告建議政府提升「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津助金額、放寬入息限額和取消資產審查。(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