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判 斷(下)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意見,更不會有完美的世道。人懂得愈多,往往愈覺舉目無親,更提不起興趣附麗於任何權力遊戲或隳突叫號……沉默也是一種表態,有時是更有效更實際的表態,但這不妨礙,人人心中總會有判斷,有同情,有憎惡。經書教我們別論斷人,我的理解是,別讓自家僭越神的位格去判斷別人是否該活下去和絕對意義的善和惡,但回到我們真實地活著的人間,把某事某物放回所在的範疇和層面,是非曲直總是能判斷的。否則經書何來「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話」的名句?
智者知道自家無知,並非自認白痴,甘作白痴。保留在最高層面空虛自己以待有更好的見解,並不妨礙在具體問題上明判是非。有些書留意到,蘇格拉底自己常不作結論,而是對別人提出的判斷不住盤詰,令人在追問之下落荒而逃,說這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奸計。其實,蘇格拉底並非不做判斷,他只是把所有判斷都放回具體的範疇和層面上。他要否定的,是人們常把本來有嚴格規定性的判斷「搬龍門」,混淆概念的界限,把一些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接受的定性無限擴大,指鹿為馬(後世我們熟悉的一切「假、大、空」謬論無一不出於此等法門)。有根有據地否定某種意見其實就是一種判斷,他沒有提出無瑕可擊的新定義,是因為這樣便等於重蹈他所批評的那種意見的覆轍。即使他能說出一些甚麼,也只把它當成是意見而不是真理。判斷的責任,其實是讓每個人既不不假思索,也不陷入唯我正確的真理的窠臼。蘇格拉底說自己像個助產士,既反對接受流俗之見,也反對絕對真理。他總是讓人們說出自己的意見,通過接生每個公民所擁有的真理而使整個城邦更接近真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就某個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的過程。
公共理性,需要人們對問題深入討論。其前提,一是討論者拋棄我執,二是討論者有向真之心,三是參加討論的人都有腦子,即有足夠的理解力和判斷力。這相當難,尤其在缺乏普世信念,人們會問你真理幾錢一斤的地域,簡單粗暴的東西總是最能攫取人心。但文明從來都是在艱難中逐步向前走的,也從未完善,世道總須有人去說去做才稍見正氣。
沒有人能說清人該怎麼做才算做了判斷,判斷亦不必等待你想出了一個解決萬難的完美方案,才用這無所不包戰無不勝的體系去批判不同意見,判斷者也不必有一正乾坤的奢望,只要你本著良知和所識,面對時下流行的種種高論和取態心中有數,便是判斷。
有識者未必定要針鋒相對,但起碼不人云亦云。至於說與不說,怎麼說,甚至怎麼行動,反而是另一個層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