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未被消費文化入侵之地

期數
3737
刊登日期
2015.10.02
作者
蕭綺熙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04 日

花了超過兩萬元的錢,飛了半個地球,去到古巴,而沒有完成計劃好的基本行程,「做」一點特別的事就離開了,以致缺少了告訴別人自己在古巴「看了甚麼、幹了甚麼」的內容,本來我心裡感覺不太踏實。經墨西哥回港,花三天時間去比較兩個國家和沉澱經歷,才慢慢領略到古巴的味道,也不在意如何向人「交代」了。

在首都哈瓦那(夏灣拿)那我們花了五天時間,以無所事事、隨意閒逛為主要「活動」。我們「忙」是「忙」於與人相遇。譬如說,第一天我們遇上瑞典人,他跟他當天才認識的古巴大學生在街頭捉住我們聊天,大學生希望練習英語,我們旅客則希望了解民情,因此約好飯後一同把酒當歌;另一天,我們被當地一男一女的莎莎舞導師「盯」上,在路上被搭訕後,我們便隨他們進入一間餐廳坐下來喝兩杯,聽那男的介紹雪茄的種類(政府與民間合作社製作之別),然後進行交易;來到旅程尾聲時,則相約了我們在路途上認識的亞洲姊妹,共晉午餐兼遊逛舊城街頭,拍拍文藝少女照片。

雪茄、冧酒、莎莎舞和音樂,幾乎是古巴人在物質缺乏的情況下,最能叫自己享受生命的四樣東西。既然沒有被規劃的消費項目,於是我們入鄉隨俗,用古巴人的方式去「度假」——當另一個自己。日間由於天氣太熱,我們坐著開蓬的士,吹著風、聽著導覽、吃吃雪糕,就已經感覺很消暑而快樂。而晚上我們都幾乎必會跑到餐廳去,聽現場音樂(要打賞的)、喝喝酒、聊聊天,有時會觀賞人家跳舞,有人來邀請時便嘗試一下。就是這樣,在沒有指定及大量的購物、沒有景點式的遊覽(甚至連博物館都沒有認真逛過兩間)下,我們在哈瓦那只是享受活在當下、與人相遇,做不低頭、不趕忙,會細心觀賞自然與人文風景的遊客。

不過在過程中有一種挺特別的反省:古巴人因為經濟發展的限制,生活水平與遊客的負擔能力有很大的落差,因此他們都會盡量在遊客身上取一點好處。有一晚我們在餐廳裡閒聊,一位已下班的工作人員過來跟我們談了幾句,便相約兩天後他放假時,同到附近的沙灘去暢泳。我們答應了,最終亦成行,期間我們問了他許多問題,深入了解古巴民情,非常愉快。只是後來回想和「計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其實花了不少錢在這個男生身上,到沙灘的交通費、當日享用的高級午餐都全由我們支付。若用一般的眼光去看,視此為「抽水」行為的話,一切興致就消失了,亦把彼此建立的短暫關係(我們拍了不少合照,還作了很多有意思的分享呢!)掃空了,又何必呢?這種「消費」、「交易」其實會不會來得更有尊嚴,更有益當地人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