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補習的故事

期數
3737
刊登日期
2015.10.02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04 日

今天,香港的補習文化十分旺盛,不同的補習學生有不同的目的,有些想在學校以外再學多些東西,有些因為成績不好而希望惡補,有些想在考試前作最後衝刺。

最近,筆者看了一齣有關補習的日本電影,名為《奇蹟補習社》(Flying Colors),是根據一本真人真事的暢銷小說拍攝。電影講述一個日本家庭,爸爸喜歡棒球,把畢生的興趣寄望在兒子身上,當兒子在學校棒球隊做出一點成績時,爸爸的希望便愈來愈大,在家中明顯重男輕女,所以沒有理會兩名女兒,後來兒子道出他的壓力,最後放棄棒球。兩名女兒自小時候起,已由媽媽負責教養,媽媽跟爸爸的管教方式截然不同,她沒有嚴格將自己的想法加在女兒們身上,卻讓她們自由發展。

因為缺乏父愛,大女兒在家的時間很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都跟幾位朋友出外遊玩,吃喝玩樂,最喜歡到卡拉OK唱歌。她的知己朋友都是不努力讀書的,她也漸漸受了影響,在上課時不專心,學習成績愈來愈差,校方要求面見她的媽媽,但媽媽的態度卻是包庇她的,請校方繼續包容大女兒的一切,不斷給她機會。

後來,大女兒因讀書成績太差,被學校暫時停學,媽媽擔心她的發展,於是找到了一間補習社,裡面有一位熱心的老師,他接收了很多在學習上或個人成長上有問題的學生,他了解每名學生的背景故事,採用一對一的方法,因材施教,為每名學生度身訂造一套合適的學習計劃,例如大女兒的日本近代史較差,他便為她準備了不少有關日本史的漫畫書,希望這能喚起她對該科目的興趣,讓她透過一種有趣的方法學習日本史。

補習老師首先跟大女兒訂立一個學習目標,她跟爸爸的惡劣父女關係,成為了她發奮圖強的原動力,她立志考進一所著名的大學,於是開始努力惡補。媽媽便和小女兒節衣縮食,另外又做一份工作來賺多些錢,目的是為大女兒交補習社的學費,希望她增加補習的時間。大女兒知道了媽媽對她的默默支持,補習老師也給她看看媽媽已付的學費,放在她手裡,讓她深深感受到媽媽的苦心。於是,她出現了很大改變,減少跟朋友到處吃喝玩樂,將大部份時間放在補習社,在家時也埋首苦讀。在學習的過程中,她遇到不少困難,也多次想過放棄,最後努力不懈,成功進入了一間著名大學。大女兒最後成功的因素,包括媽媽的無條件支持、補習老師的堅持和她個人的堅毅不屈。

這電影十分感人,讓父母反思有否將自己的想法過份地加諸在子女身上,讓子女反省自己怎樣選擇成長的路,讓教育工作者反思怎樣教育不同資質的學生。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