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與主獨處
耶穌行奇跡,往往一命即成,所以今日福音特別之處,是耶穌用了少見的方式治好一名聾啞的人;但我覺得耶穌行這奇跡前,領病者離開羣眾,與他獨處,更值得我們細加參詳。
我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親戚,兒孫極孝,她卻對其中一個女兒從小就特別苛刻;但這名女兒依然每週都抽時間陪她。有一次身體不適,她按平安鐘求助,其後在醫院住了數天。留院期間,她改變生活習慣,放下家務,也不能追看電視劇集;雖然有探病時間,但這幾天她獨處的時間更長。
出院後,她私下對人說,以後要對這個女兒好些,因為平安鐘是這個女兒安裝的,要算這個女兒最孝順。她仿如一個聾啞的人,突然聽得到體恤的話,也能說出感恩之語。今日母女相處融洽,並能有身體接觸,老人家偶然也會故態復萌,但溫和得多了。
我原以為老年人故步自封,根深蒂固,所以當兩代相處有困難時,只鼓勵年輕的盡好本分,不敢對長者有所期盼。原來為人是不可能的,為天主卻不算是甚麼,祂自有方法領她離開羣眾,跟她獨處,改變人心。
我曾兩次到以色列朝聖,第一次是單獨參加,屬靈的感受甚深,更激發我日後多讀聖經。第二次跟隨同一位領隊神父,與太太同行,且有幾位聖經學院的相熟同學;此行對聖地加深認識,但內心的觸動較少。
當然,故地重遊,新鮮感減少,心火自然不比當年,但與主獨處的時間少了,或許也是其中主因。我和太太即將到土耳其朝聖,帶著這份醒覺,希望今次會獲得較大神益。
在第二篇讀經中,雅各伯提醒我們不要以貌取人,輕視窮人,「這豈不是你們自己定立區別,而按偏邪的心思判斷人嗎?」我覺得極少教友,會明知故犯,以偏邪的心思判斷人。更多的情況,是由於成長背景、性格傾向等局限,人不自覺地自以為是,偏執地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人在這無知的困局下,即使虛心自省也不易看到自己的盲點,旁人的勸解也聽不入耳。
能夠一朝醒覺,實在是天主的恩寵;但我們也該間中放下工作,關上電視和電話,進入內室,關上門與主獨處,聖神才有機會開啟我們的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