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有情

期數
3738
刊登日期
2015.10.09
作者
陳鴻基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11 日

記得三十五年前,本人在大學修了一個陶塑的課程,得到了頗深的啟示,而且在後來無論在教學、輔導、神修上也得益良多,如今願意和大家分享。

正當同學聽完了冗長的藝術理論課,和欣賞過很多中、外藝術家的作品以後,可以借題發揮,藉著陶泥頗為心癢,希望能夠施展拳腳,滿足自己的「表現慾」。可是,當時領會陶泥的情趣和哲理,在人和陶塑中產生一份感情。泥的英文就是叫earth,拉丁文稱為humus,泥土有點笨,有點拙,原來英文的humility也是源於泥土,意即謙虛、謙卑之意。陶塑可塑性非常高,可以塑造人像、器皿,甚至鑄模,銅像等都要由陶塑造成。中國在這製作方面,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技術。

中國原始的陶泥來自池塘裏的泥,經年累月的沉積,層層叠叠形成了有黏性、強烈的可塑性,和水可以攙合的自然本質,予人可以有一份很親切的感覺和接觸,愛上它的更願意把、弄、搓、揑,達致如痴如醉的意境。在製作陶塑的開始,基本功就是在泥土上修練。

塘泥要搓的意思是把其中的沙、石,和氣孔排除,而且過份的水要在石膏板上擠出去。適當的揉搓使泥土和人生感情,更注入思想和意念,配合創造以達成大意念。

還記得我們和一群女同學,就是在進行這個過程中,因為接觸這撮爛撻撻的泥土——一者使手變成異常骯髒,分析泥土的要在搓弄後,又要剖開,又要用力拍泥土於石膏板上;二者在過程中顯得非常煩悶討厭,所以影響他們的心情,重重複複的工作更是苦不堪言。

正在這時,導師隨著上前來,向女同學們作了溫馨的提示:「不要弄成這樣子,泥土會死的了。」這些同學聽不入耳,似乎認為老師是在責駡自己,更在大學宿舍內分享感受: 為甚麼會弄到泥土死去。結果,他們苦思良久,才能領略老師是說,他們跟泥土要有情,愛泥土、惜泥土,才可開始創新,創造的靈感才自然流露。

 

• 作者陳鴻基神父曾獲得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收藏獎——陶塑藝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