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廣場】信念:由生命的種種說起
每個人都有一種對幸福生活的渴望,生了孩子的父母,亦渴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幸福。儘管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有些差異,但籠統地說,都帶有「好的」,「有價值的」,「快樂的」含義。人對這樣籠統地理解的幸福有所渴望是要正視的事實。這渴望就是人的軸心,人生活的動力,認識這動力就是認識生命。一切對人性的了解都不可能離開這點渴望。
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足以使人陶醉。然而,一個交通意外,一個突然發現的惡疾,一場從天而降的自然災禍,不義制度,恐怖暴力造成的痛苦,足以使我們慨歎,我們所渴望的幸福,竟是這麼脆弱。於是有人質疑生命的意義,有人認為人生是苦的。既是苦的,結了婚亦不想生孩子,為免有人要出生受苦。在現實的條件下,真理是否能戰勝強權?生的力量大,抑或死的力量大?生命就是有不同的解讀空間!基督徒認為生命是天主賞賜的禮物,這種看法,時時都受到挑戰。不過,多方面思量之後,我們得指出:的確是有人不珍惜天主的禮物,有人基於自私的理由或錯謬的認知,將沉重的苦難加於別人,甚至殘酷地毀滅別人的生命。這些都不是將生命送給我們的天主所想見的,這些事應該譴責,應該制止。但同時我們亦看到,人力沒法阻止所有苦難的發生……
讓我們回過頭來正視開頭所說的對幸福的渴望。若果我們一方面承認人人都有此渴望,而另一方面又否定幸福之可得,人生豈不是根本的矛盾?那些沒得到幸福的人是否只是無奈地生活?人真的可以沒有任何滿足感而完全無奈地生活嗎?放眼世界,我們固然見過感到極之絕望的人尋死,但亦見過人在極之困難可怕的情況下竭力求生。我沒資格判斷求死的人,但種種事實告訴我們:人類求生的意志遠比求死的意志強得多(為甚麼?)。感到絕望的人,往往在別人的一點關懷和愛護之下,能重燃求生的欲望。在救災解困的行動中,很多甘願犧牲舒適生活而去幫助別人的人,都感受到在行動過程中,他們自己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他們所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誰施與,誰接受,難以分辨清楚。與受苦的人抱頭痛哭,一起奮鬥的經歷,使生命作為禮物,成為最能揭示人生深義的陳述。
在種種苦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支持,彼此為對方犧牲是禮物,亦正是在苦難中更覺珍貴。能經驗至死不渝的愛是禮物,是在沒事的日子難以體會的禮物。身患絕症的太太,有丈夫終日守在床前,不離不棄,難道不是禮物嗎?很多遭逢慘劇的人,在生命最後一刻對所愛的人留下的說話或所作的行為,令陌生人聽見都為之感動。生命儘管脆弱,儘管短暫,倒有使人感到不枉此生的事。正是這些事觸動人心,使人把生命看作禮物,看作祝福。不是人人都有驚心動魄的經歷,而是即使遇上驚心動魄的事,可貴的禮物仍可出現。「禮物」包含「好東西」和「由別人而來」兩個意思,既由別人而來,就有可能是意料之外,意想不到。我們的生命都不是由我們自己而來,所以從開始就是意料之外。把生命視作禮物,就是相信在沒有人想發生的事上,也會有好東西出現;就是相信即使我們所渴望的幸福落空,另一種幸福,料想不到的幸福,可以出現。
看到人對幸福的渴望,看到人在逆境中求生的意志,看到人生各樣寶貴的事情,可以在人力難以完全操縱,甚至人心難以想像的情況下產生,生命作為禮物的信念,幫助我們肯定生命的價值,鼓勵我們拓展生命的領域。
- 作者葉慶華神父為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
- 歡迎教育工作者投稿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