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情緒量表
在香港,假如到公營精神科診所求診,病患者會向精神科醫生直接說出自己的徵狀,然後醫生會查問病患者一些補充資料,再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指引,如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來評估患者提供的資料,是否符合某種精神障礙,從而給予病患者一個診斷,訂下治療方案,這種模式稱為臨床評估(Clinical Assessment)。
一直以來,不少人喜歡根據書本、雜誌或網頁,做一些問卷式的心理測驗,然後把結果跟分數表對照,得到結論。其實,要評估情緒障礙,也可運用情緒評估表。這些情緒評估表的數目不少,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目的,有些有足夠的研究證實問卷的有效性,也有些沒有數據支持。在精神科醫學上,有效的情緒評估表常常被應用於研究中,使取得的數據更客觀。近年來,有些病患者向私營精神科醫生求診,在他們等待看醫生的時候,醫生會給他們問卷填寫,醫生在正式診症時便有更多資料協助評估和治療。
其中一個情緒量表名為病人健康狀況問卷,英文為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內容是反映在過去兩星期內,出現以下事件的頻率(完全沒有(0);幾天(1);一半以上天數(2);幾乎每天(3)):
一、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
二、 感到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
三、 入睡困難、睡不安穩或睡眠過多
四、 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
五、 食慾不振或吃太多
六、 覺得自己很糟,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或讓自己或家人失望
七、 對事物專注有困難,例如閱讀報紙或看電視時
八、 動作或說話速度緩慢到別人已經察覺,或正好相反——煩躁或 坐立不安、動來動去的情況更勝於平常
九、 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的念頭
十至十四分為輕度憂鬱; 十五至十九分為中度憂鬱;二十分或以上為重度憂鬱。
問卷的九條問題,都是抑鬱症的不同症狀,分數愈高,症狀的數目愈多,嚴重程度較高。假如分數是十分或以上,便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可向專業人士尋求評估和協助。
坊間有很多不同的類似情緒量表,假如對這些量表不認識,不知道它們的有效性,便應該請教專業人士或精神科醫生。最後,評估量表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評估,不要因為評分太高而過分擔憂,如有疑問,應請醫生重新作臨床評估。
- 本文作者出版《隱在你身邊的精神病患》,亮光文化出版,作大眾精神健康教育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