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同理心

期數
3740
刊登日期
2015.10.23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25 日

當我就讀醫學院時,第一次聽到「同理心」這詞語,又稱換位思考,意思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明白或感受對方的經驗之能力。同理心的英文名稱Empathy,源自古希臘文,有生理情感和熱誠之意。同理心的定義很廣,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部份,例如關懷和渴望幫助別人、經驗與別人附合的情感、辨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將自己和別人的感受之不同減少。同理心可分為兩部份:情感(Affective)和認知(Cognitive),又稱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說起同理心,很多人會想到「同情心」,其實這兩者是不同的。同情心(Sympathy)是對有需要的人產生了解和關心。

有同理心的人,較少自我中心和利己想法,更多利他行為。有些人有較高辨識別人情緒的能力,較容易有同理心,這種能力可能是內在沒有意識地形成的,可能是天賦的,但同理心也可透過訓練而形成的。有些其他因素可增加同理心,例如彼此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彼此有緊密的接觸。

在醫學院的訓練中,醫學生都要徹底了解同理心,除了理解同理心的意思和理論外,也要在生活中實踐同理心,這可透過醫護人員和病患者的角色扮演而訓練。假如醫護人員有同理心,病患者受疾病的影響下,也可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被別人理解,彷彿是一種重擔的分享和壓力的抒發。

不幸地,假如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太大,例如照顧一些末期疾病的人或長期病情沒有進展的人,可能出現職業倦怠(Burnout)的狀態,有些人可能壓抑同理心,避免觸及別人的情緒和想法,讓自己變得麻木,失去了感受別人感覺的能力,也減少了利他的動機和行為。

一般來說,很多人兩歲左右便出現一些有同理心的行為,四歲時已發展心智理論。在成長過程中,有些精神病患,可能影響人的同理心,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可影響情感和認知同理心;躁狂抑鬱症和邊緣性人格特徵可影響認知同理心,不影響情感同理心;自戀人格特徵和心理變態患者(Psychopathy)可影響情感同理心,但不影響認知同理心。

除了醫患關係外,同理心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十分重要,例如教育、工作等。在大家日常生活的溝通過程中,可留意自己運用的方式,是否自我中心,有沒有從別人的角度出發來看事情。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