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梵蒂岡檔案學院培訓嚴格 強調學者須釐清歷史真相

期數
3740
刊登日期
2015.10.23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0 月 25 日

(本報編譯)「梵蒂岡古文書、外交暨檔案學院」(The Vatican School of Paleography, Diplomatics and Archives Administration)由教宗良十三世於一八八四年建立。身兼學院校長及檔案系主管的帕加諾主教(S. Pagano)表示,學院能讓後世更清楚教會文憲的歷史意義,減少誤解教會。

這所學院由教宗良十三世於一八八四年建立,現在集中培訓學員對原始檔案作批判、認真及有根據研究。

「沒有這些知識便不會知道如何去閱讀及運用文件,並會因此而誤解內容。」帕加諾主教表示,「當不懂得閱讀聖書、古代禮儀典籍,撰寫論文只屬徒然,因為你錯過了真正的基本內容」。早前教會開放梵蒂岡檔案供學者參閱,以用於學術研究。

除神職人員外,檔案學院也開放予其他國籍或信仰人士入讀,只要他們符合學科資格。學院提供一年的希臘古文字學檔案管理課程,研讀古希臘文及拜占庭手稿;較艱深的兩年制課程每年只有二十人報讀,學員須研讀拉丁文手稿、一般及教廷外交文書,並研究封蠟及金屬印章,及抄本學等。

所有課堂均以意大利語授課,學員須完成兩次各五小時的期終試,及通過由樞機主持的口試。帕加諾主教說:「我們很嚴格,要及格並不容易。」兩年的課程只一半人及格畢業。

研究員務求理順歷史紀錄,惟研究刊物均難免會有打印及編輯上的錯誤。

他舉例說,若有人只參考書後索引去搜集資料,當他們閱讀檔案處對於早期教宗博義八世(Boniface VIII,1294-1303)任期內月入及支出的分析時,會犯上嚴重錯誤:研究紀錄索引印上「leopardus」一字,意思是美洲獅,但當時於十三世紀教宗根本不可能飼養美洲獅;但翻查原書中內文,所沿用的卻是正寫「leopardo」,即美洲豹,便能從非洲或亞洲取得。

檔案學院重視歷史紀錄的準確度,當處理宣聖個案或一些爭議事件如伽利略(G. Galilei)審判事件時,細節更形重要。事件經過要真確無誤地記錄下來,這需要研究員譯解字體、註釋、古語及方言等龐大數據,糾正抄寫時的錯漏並證實文件屬真確。

帕加諾主教說,檔案學院獨特之處,是只有它才能為這學系提供梵蒂岡圖書館檔案處所收藏的最原始古本,以作實際學習,這些文件及收藏品儲存量已佔用逾八十哩的書架空間。

面對數碼檔案普及,他表示學院須發展一個完全不同的學術領域──當印章、水印等能證明羊皮紙是否真確,數碼線索與指紋亦可以提供類似的認證。

然而,主教指一切只以電子方式記錄,便有失去保證之危險:「你只需要改動一個字,教宗便能成為一個異教徒。」故此他仍會堅持沿用紙張,「若在上面書寫,我可看見,可以對它作出評估」。

帕加諾主教建議,任何重要事情均以紙筆記錄,並複製數份在不同地方保存:「不要信賴電腦科技能留下任何線索,只有寫下來的字,才可以保留。」

 

  • 來源 : 天美社
  • 本版圖片: 天美社╱梵蒂岡秘密檔案館網站╱梵蒂岡檔案學院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