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親打氣
教宗方濟各在近期的家庭教理講授中,談到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在三月十九日聖若瑟瞻禮前重溫教宗演講重點,別具意義。
在一月底、二月初那兩次的週三教理講授中,教宗談到父親職從過去權威的一端,像鐘擺般搖到「缺席」的一端。教宗提醒作父親的,要投入家庭生活,導引子女成長,不能在家庭中「缺席」。
身處現今社會,特別是在香港這類商業化的都市,作父親的不常在家,總有因由。
香港明愛在去年有關婚姻與家庭生活的調查中,便提到在職家長要面對太長太忙碌的工作時間,加上各種生活及經濟壓力,都令人疲累且影響家庭生活。
這確是不少基層家長為賺錢而拼命工作、沒時間陪伴子女的寫照。
因此,本地教會和社會團體近年都致力推動「家庭工資」(類近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等社會政策,期望工作制度能更體貼人,更符合家庭的利益。
制度以外,鄰舍間的互相守望也有助父母更好履行親職。宗座平信徒委員會二月剛結束的一次會議集中討論城市生活,期望基督徒能成為「鄰舍的使徒」,更好照顧鄰人。鄰舍間幫忙接送、購買家品,又或舉行一些家庭聚會,也許能分擔彼此家庭的日常繁瑣事務,俾能讓父母當盡其崗位與責任,提升他們和子女間分享時的質與量。
當然,父親於家庭生活中「缺席」,關係於當事人如何理解這父職,以及他本人的心態。若然說父親在有意或無意間迴避責任,是否意味著這方面還有相當的培育空間?
香港教區剛結束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問卷的收集工作,相關人士正著手整理意見。主教會議諮詢教友的意見,誠為創舉;至於本地教會的諮詢工作,也可喚起整個教會更關心家庭牧民工作。
主教會議問卷既涵蓋了社會中的社會文化因素,也探求在婚前培育、與新婚夫婦同行等幅度。這是收集問卷後,本地教會仍可致力發展的職務。
未必每位「缺席沉默」的父親都甘心處於這狀況,他們實可為此尋求牧民上的支援;而堂區、善會、教會的社會服務機構,以至每位教友,都可陪伴他們走過這境地。
家庭需要父親,一如家庭需要每位成員的投入。大聖若瑟,為我等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