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期數
3741
刊登日期
2015.10.30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01 日

在羅馬的台伯河上,有一所聖巴爾多祿茂聖堂,聖堂內除了聖巴爾多祿茂宗徒的聖髑外,還有很多聖人及為信仰而殉道的兄弟姊妹的見證。這些信仰見證是教宗聖若望保望二世要求管理聖堂的聖艾智德團體特別將這些見證放置在聖堂的側祭台上,且詳細敘述了他們的生平及英勇事蹟,為能鼓勵前來祈禱的兄弟姊妹,使他們能效法這些先賢勇敢為信仰作見證。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記述了主耶穌山中聖訓的真福八端。在這些真福的開始及完結描述中,均引用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11)。這好像一個框架一樣,將所有的真福包含在內;然而,這兩句經文的前句,卻指出兩個不同的觀念,究竟這兩個觀念是相輔相成的、或是互不相干?

這些真福實在展現了主耶穌的奧秘,祂願意召叫我們在祂內共融;因此,這些真福可說是主耶穌的自畫像,為展現祂慈悲的面容:主耶穌基督就是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故此,他才能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十一28—29),祂就是那位良善心謙而全心依賴上主者、祂就是那位追求和平者、祂就是那位為天父而受苦者、主耶穌基督。因此,當祂指出:「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時,祂是向我們指出生活的藍圖,並為向我們指出在生活中應做的事!

「神貧」所指的並非只是物質的貧窮,且包括精神上和關係上的貧窮。在當時的背景,這份貧窮代表著他們對主的虔敬;因為,當他們體會到自身的貧困、在他們的謙誠中,他們更能接近天主。這方面,讓我們意識到若人在某方面得到滿足之後,特別是在物質上、個人的榮譽上得到滿足和成就,這份富足的驕傲便會使我們過份信靠自己、依賴自己,而忘記了天主!這份貧窮的虔敬使人能有一份慷慨的心,從而能向天主開放、坦然打開內心,讓天父進入其內!聖經中,瑪利亞和若瑟、西默盎和亞納、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牧羊人、那十二人,均是懷有這種心情的人;因而能面對生命的挑戰,回應天主的召喚!這些人均是在新約開始時出現、他們均意識到自身與以色列人信仰的完美結合;然而,從這份生命的衝擊中,使生命變得清純、潔淨。他們在天主面前的沉默,從不標榜自己在天主前的成就、亦沒有以為自己與主耶穌在平等的境況中、更沒有為自己所做的苛求報酬;相反地,他們只渴望天主把恩寵傾注在他們的心內,為能與主達致「內在的和諧」!這就是真正的「神貧」精神!

「神貧」精神不是純粹單指物質貧窮或精神貧窮,而是為能追隨主耶穌,我們要提醒自己一切的擁有是為了「服務」,為能獲得真正「內心的自由」、並能製造一個合乎社會公義的條件。然而,真福八端並非一個社會行動,它只是為我們提供一些靈感,使我們明白「自我捨棄」及「關顧別人」之間的平衡及重要。因為,只有我們憑著信德,並在主的愛內彼此分享,我們才有能力建設一個合乎公義的社會,因為公義的原則並非建基於人性團體的利益上,而是建基於「彼此相愛」的金科玉律之中。

正因如此,主耶穌亦提醒我們:「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11)藉此,我們體會到受壓迫者及弱小者的哀嘆:他們面對世界及周遭兄弟姊妹的需要時並沒有心硬,他們並沒有讓邪惡進入人心;反而甘願為面對這些惡勢力而受苦,因而獲得絕大的安慰:「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瑪五4)因而,他們除了獲得安慰外,更能獲享天國的福樂:在天父的大能所保護下,祂的慈愛得以惠及眾生,實在是最大的安慰。事實上,當代社會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不安、疑慮之中;同時,在一些戰亂及動盪的政局中,生命亦備受挑戰。因此,當人生活在如此境況中,實在談不上「安慰」;相反,這些「受苦者」卻在他們的痛苦中,祈盼著天主聖神的光照,使他們能從這些傷痛中得到治療,使他們的生命能經驗「和好」的喜樂。

因此,「真福」的精神鼓勵我們在任何境遇中全心依靠天主,諸聖的經驗便是我們成聖的推動力,讓我們不怕艱難,以「捨己忘我」的精神,為主作證,好能承受天國、共享終極的美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