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因此而喜歡聽你說故事

期數
3742
刊登日期
2015.11.06
作者
莫萊茵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08 日

很多家長或教師都問有甚麼技巧可以讓小朋友專心聽故事?甚至是專心聽完整個故事?其實成人這樣提問,就顯出日常的故事時間中,小朋友聽眾是處於一個被動的角色了。要讓聽眾有興趣,繼而專心,再主動互動,其實不在於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或主題的深淺,而是透過說故事的人,逐步在故事與聽眾間,連起一條條的線,讓聽眾感到與他們相關!所以,精采地說一個故事,就是把故事說得能讓小朋友感受情感、情節、主題和故事人與他們一起,可以全情投入及無限制地在故事世界中歷險或創意地飛翔!

小朋友的語言

上文提及「人性化」這個詞彙,就是故事人的說話與氣氛營造中,引發出人「性本善」的赤子心。小朋友的語言其實就是世界語言,不分語文能力,而且是最直接的情感:沒有一些情節會因為他是男孩子,所以聽到傷心的情節,仍要硬起心腸、忍著眼淚;亦不會因為她們是小朋友而感受不到情節中的奸詐和危機;重點在於故事人適量和適度的描述,小朋友在故事人口中,一步一步認知環境及發生的事,再跟隨故事人描繪的情感而引發投入與自身相關的聯想。

故事人的愛心與道德

說一個精采的故事期間,你的描述能使聽眾「入心」、「入腦」,他們會展現出你估計不到的專注力,腦袋同時間被你的一切表情、聲線和動作所描繪,心又會被你營造的氣氛而引動高低的情緒!但切記要注意適量和適度的描述!這是故事人的愛心與道德,因為故事是教育的媒介,故事人說故事的目的不在於聽眾大笑一頓或是傷心╱緊張一場,反而是打開了聽眾的心智,讓情感和同理心引發他們對日後解決困難或預防問題時,更能有愛的基礎,做出人性化的選擇。因此,故事人不會把故事中傷心的事,描繪得無限傷心或旋繞至極度傷痛;更不會把興奮的情節,放大地攪笑,笑完後忘了故事的脈絡,一方面是不需要,第二方面是轉移了聽眾的學習內容。這些例子,都是一般只著重聽眾專注或反應而缺乏教育愛心與道德的故事人的嚴重錯誤。

適量和適度

適量是每次說一個情節中的同一情感時,最多三次的描述為上限,過多反而讓情感習慣了停在這層次而變得無感覺。適度是把情緒一步步說出,當小朋友從故事人的說明中有回應時,就已經足夠停止、轉移或進行抽離的步驟。

總結而言,以純真的心,與聽眾同等地交換情感、投入故事,並由故事人掌握情緒脈絡的程度。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