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永遠不停的幻想

期數
3742
刊登日期
2015.11.06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08 日

人的世界從不美麗。美好的觀念在現世一觸及現實,常仿如忌廉蛋糕墜地,總是最難看的那一面落在地毯上,不但污穢不堪,還非驢非馬。慷慨激昂的書雖令千萬人嚮往,甚至有人為之抛頭顱灑熱血,往往只停留在烏托邦式夢想中。熱血者經年過後,常追悔莫及。

但只要有人,便有永遠不停的幻想。個人夢幻當然充滿個人色彩,女孩夢裡的自己是公主,男人夢中的自己有若唐璜,征服異性如探囊取物;窮光蛋夢想季子多金,飢餓者夢想珍饈百味……戰時人人夢想和平,小康則夢想崛起;受盡魚肉者夢想平權,當時得令者夢想有風駛盡巾里……無數個人的夢想匯集成號稱族群或階級的終極之夢,「公」也看作「私」的集合,於是瑰麗的集體夢幻也成了不容人說半個不字的天條。但夢幻畢竟是夢幻,一群猿猴為求生覓食當然不能不集體行動,但由食物到異性的分配卻從來是強者多佔先佔,像我們熟悉的人類世界一樣,要生存還得鑽營「猴」際關係,近官得力近廚得食,「公」何時真的大公無私而不是假公濟私?近年好些大陸官方考古學者最熱衷的議題之一,是哪個新石器時代遺跡可分析出國家雛型,以此為著眼點,想找出華夏文明的肇始之地,若能證實這是夏都,更希望可推翻夏是傳說朝代的結論。但按馬克思老爹的看法,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國家的出現,不過意味著嚴酷盤剝和高壓統治成了名正言順的天條。這群人自稱是這老人家的信徒,夢寐以求想找到的卻是中國極權主義橫行的「美麗」開端,他們最欣賞的是甚麼呢?

英國學者以撒•柏林有本很有名的小書叫《浪漫主義的根源》。這本書我隔幾年便會重讀一遍,每次都是無意間翻了翻,便忍不住從頭細讀,居然每次都像從未讀過一樣。最近一次重讀是在月前,最後幾頁最發人深省。按柏林的看法,連法西斯主義也不過是浪漫主義的變體,都在企圖把某種心儀的美學模式強加於現實生活。為這些心裡充滿浪漫豪情的人來說,人類不過是物料,就像顏料和聲響一樣都不過是些素材,唯一的用處是承擔他們要建立的那個美麗新世界的價值,連較寬容的日常生活和世俗趣味也在驅逐之列。且還要讓自家滿懷的激情成為世人唯一可以擁有的胸懷……瞧,極左和極右,從來都一家親,無分彼此。

這些年,升斗小民選擇在此生存,本以遠離近百年各色浪漫情懷引發的殊死鬥為幸,眼下光怪陸離的人和事日多,想到文革的紅海洋和不算遙遠的俄國和德國。斯太林和希特勒都曾發動過「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把一切與官方宣揚的正能量生活模式不同的文化當作非我族類來消滅,也果然有大把滿懷「理想」之人效力不甘後人……想到人類自有史以來便從來不缺「永遠不停的幻想」,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