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信望愛 關懷社會

期數
3709
刊登日期
2015.03.2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3 月 22 日

香港政制改革第二輪諮詢三月初結束,本地官員多次重申,會依照人大常委會去年八月三十一日所公布的普選框架。此決定令不少香港人感到氣餒,面對如此困局,我們除了要在建設公義、仁愛和民主社會的路上致力改善制度之外,亦要推展民主質素和公民身份。

近年,在有關普選、社會管治和民生的困局中,教會團體常鼓勵教徒恆心祈禱,聆聽主旨,思考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責任,沉澱經驗。

祈禱並不是導人在世俗困苦以外獨善其身,它幫助人鞏固信德,懷著信德貢獻社會,建設地上天國,這正如基督徒所祈求:「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這些年來,香港人持續提出普選的訴求,本地教會亦多次呼籲當局盡快落實普選特首和立法會。「雨傘運動」過後,本地教會團體舉辦活動回顧這次歷史性的公民運動,並期望透過天主教社會訓導課程,探討信仰與民主、公益的關係。教會團體在社會行動、力促協商對話、公民教育等方式以外嘗試建立多元的關社方式,尋求新的出路,好教信徒團體成為「地鹽世光」的社群。

第二輪政改諮詢結束前,基督徒領袖與社會人士發表民間民情報告,從社會學視野幫助大眾認識時局,這提醒社會要為民主打好建設基礎,其中促進公益更屬基礎工作,也是教會的社會訓導所重視:「公共利益既特著重於保障人的權利和義務,則當政者的主要任務一面應是使人的權利獲得承認、尊重、協調、保護和發展,另一面使每個國民能更方便履行自己的義務。」(《和平於世》通諭)

基督信仰以愛德為重,而關懷社會、負起先知職務是愛德的具體表現。例如教徒從關心弱勢工人出發,辨識現況後再批判工資制度的問題,便是由愛德出發延伸到擔當先知角色。

面對充滿爭議的中港議題,若信徒團體能善用社會訓導,重溫個人與國家間權利與義務間的論述,這亦有助啟發本地信徒反思其身份,檢視香港人、中國人、世界公民三者的相互關係。

在重重社會挑戰之下,香港人在民主質素與身份認同上有著更多的討論,也趨向成熟,但若教會團體未能把握機會去陪伴信徒一起深化這份共同成長的經驗,這既會錯失社會見證,亦難免令教徒感到教會迴避履行先知之職。

縱使爭取民主和普選的路崎嶇難行,只要懷著信望愛三德來參與,必能不負主所交託給我們的使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