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麥子不死空自留
人的說話是一把利劍,它能造就人、也能傷害人!很多人便利用了說話的特點做出了很多相反愛德的行為;但是,真正具有智慧的言辭卻能皈化人心。在本主日的福音,聖史描述了一些希臘人來求見耶穌:「崇拜天主的人當中,有些希臘人。他們來到加里肋亞貝特賽達人斐理伯前,請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拜見耶穌。』」(若十二20)這些希臘人在猶太人的慶節中上耶路撒冷求見主耶穌,他們的目的是甚麼?他們一定不是為參與一個只是為猶太人及只適合猶太人的節日;他們的動機是為「崇拜天主」,一個為希臘人及猶太人均配合的目標。由於在加里肋亞境內,已有不少外邦人聚居,其中亦包括一些希臘人。由於他們與猶太人的城鎮及村莊相當接近,且互有交流;另一方面,這些外邦人亦不介意追求其他民族的宗教,為使他們的生活能有更好的改變。
正因如此,當這些希臘人表達求見耶穌為能崇拜天主時,他們並非完全且圓滿地相信唯一的真天主。他們或許仍希望一方面接受天主,但另一方面仍保持自己對希臘眾神的信仰。試想想:今日多少基督徒在信仰上的表達也和這些希臘人相差不遠:他們一方面相信天主;但另一方面,當遇到需要時,他們仍相信一些民間的信仰、世俗的習慣。
雖然這些外邦人在對天主的信仰上仍未成熟,或仍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他們亦可算是主耶穌在傳教生活中的初果。因為,當他們見證了主耶穌的逾越奧跡之後,他們便能藉著復活主的光榮而相信。故此,主耶穌便指出:「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若十二23)這並不因這些希臘人要求見祂,而在於祂的死而復活之後,各地的外邦人均要因此而相信,就是因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高舉、及祂那謙卑的苦難。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十二24)主耶穌鄭重地指出祂就是那麥子,祂的死亡並不會使我們煩惱:因為一粒麥子只是一粒,惟有它掉在地裡,分解發芽,才會發揮作用,產生更多的麥粒。這就是生命力!那時,主耶穌只是單獨的一位,與當時的人沒有兩樣,並沒有特別的光芒;但當祂經歷了十字架的苦難之後,祂便會被提升到更大的光榮中,祂便能產生很多的果實,而不只猶太人,所有人都能有機會認識祂,並稱祂為「上主、天主」。
主耶穌更在這份經驗中,為我們指出了真愛的道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若十二25)人如何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人如何能為愛自己而否認自己?但天主卻向人提出如此的問題:誰若愛自己,必要放棄自己;誰若否認自己,必能找到自己!這實在是指出人與天主的關係:當人著意自己、注重個人的滿足時,他們便很容易會放棄天主。因為他們的生活目標就是自我。相反地,若然人將注意力及目標放在天主的光榮時,他會甘願為天主而放棄一切。因為他知道現世生活的一切均是有限的、易於消逝的,但是在追求永恆的價值時,生命才達至圓滿。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就是為光榮天主而作的犧牲。這份天主的光榮在於透過祂的死亡及祂所傾流的寶血,洗淨人類的罪過之後,能帶領眾人回歸天主的懷抱之中。我們在天主內的共融使天主的光榮達至圓滿,亦使祂創造的目的完成。因此,主耶穌說:「父啊!光榮祢的名罷!」(若十二28)如此,正如主耶穌所言:「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十二32),當我們凝視那被釘的主耶穌時,祂的愛驅使我們甘願「放下」世俗的一切困惑、挑戰、痛苦及不安,將一切交托給祂,從而「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裝:「用真理作帶……穿上正義作甲,以和平的福音作準備走路的鞋……此外,還要拿起信德作盾牌……拿著聖神作利劍」(弗六14—17)。當我們在生活放棄以「己見」為生活的動機,而選擇「聖神的指引」、憑著信德而生活,並將生活的一切交付給天主,我們便能享受在主內的自由及喜悅,亦能深深體會到死於自我,而活於天主的可貴:「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死了百倍收」,你能否成為一顆為愛主而死的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