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瓦多羅梅洛總主教

期數
3709
刊登日期
2015.03.2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3 月 22 日

 

(綜合梵蒂岡電台╱天美社訊)薩爾瓦多殉道主教羅梅洛總主教(Oscar A. Romero,或譯羅美洛)將於本年五月二十三日獲列品真福。

此列品案的申請人、聖座家庭牧靈委員會主席帕利亞總主教(V. Paglia)宣布了這一消息,並已經抵達聖薩爾瓦多為這場冊封真福大典作準備,會晤該國政治和宗教當局以及傳媒。

新真福羅梅洛生前是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的總主教,於一九八○年三月廿四日在一間醫院的聖堂裡主持彌撒時被殺害。

薩爾瓦多宗座傳教善會在一份寄給《信仰通訊社》的文件中,引述帕利亞總主教的話說:「我認為羅梅洛總主教今天是全薩爾瓦多的聖人。從他遇害至今已過了很多年,薩爾瓦多經歷許多艱難時刻,今天我們看到羅梅洛總主教這位薩爾瓦多全國人民的驕子得到很大的支持。他從不憎恨任何人,甚至不恨他的仇敵。相反地,他選擇與赤貧者同在,期盼薩爾瓦多更公正、更關懷她最有需要的子女。一個國家若缺乏愛、不關懷她最有需要的子女,就像家中的父母不關心他們有迫切需要的子女。」

帕利亞總主教進一步指出:「不僅薩爾瓦多遇到許多新浮現的問題,整個世界也發生巨變。我們想想美國和古巴之間正在發生的變化。曾經傷害羅梅洛總主教等人的極端思想已經崩毀,全世界當前的艱難時刻與恐怖主義密切相關。羅梅洛總主教是抵制暴力的見證。這位新真福指出,生命不能被剝奪,只能被奉獻。」

歷代殉道形式各異

事實上,基督徒於古時寧死不背教而加入殉道行列,近世卻因著不同處境為信仰致命,使教會不斷豐富殉道的定義。

基督建立教會的首三個世紀,羅馬君主血腥鎮壓基督徒,故此基督徒團體能夠辨識犧牲者是為信仰殉道。

羅梅洛總主教於一九八○年遭刺殺,卻不符合固有的殉道條件,即受害人是為信仰致命或兇手是針對基督信仰。羅梅洛之死並非源於針對教會的恐怖活動,恐怖份子只是把天主教傳道人、修道者及神職人員當成政敵。

帕利亞總主教指出,一如其他殉道者,羅梅洛早已了解自己性命危在旦夕。教廷甚至提供避難所,惟他拒絕離開教徒。教宗方濟各於二月初簽署法令確認其殉道。

高比神父觸發殉道辯論

「殉道」一詞在封聖程序上屬專門用語,過去四十年,教廷高層人員一直討論如何界定及解釋殉道條件。而觸發辯論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福方濟會高比神父(M. Kolbe)。

其時有囚犯逃出納粹集中營,官員依例處死十人代替逃犯接受懲處,一位替死的囚犯以尚有妻子小孩為由求饒,高比神父甘願捨身代替。十名囚犯被上鎖等待餓死,高比神父長時間捱餓後仍生存,最後被注射苯酚而死。

高比神父不是因著信仰而遭納粹黨鎖於倉庫和注射毒針,故此一九七一年教宗保祿六世並非以殉道為由為他宣福,講道中只稱他是「愛德的殉道者」(Martyr of Charity)。

不過,高比神父一九八二年的封聖禮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很多主教,特別是來自波蘭及德國的均表示「愛德的殉道者」這稱謂並不足夠,他們希望高比同時獲封為聖人及殉道者。

若望保祿在封聖禮上講道說:「他的死難道不是發自對近人的愛,以滿全基督的話:『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生命,再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情了。』」他續道:「我運用作為宗徒繼承人的權力,宣布高比除了在真福品上被稱為忠誠於信仰的人外,從這刻起他更獲封為殉道者。」

二○○六年,教廷封聖部召開會議,研究殉道者的定義和條件,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亦有份參加。本篤說,他們未有改變對殉道者信仰上的要求,但審視「殉道路上的文化背景以及迫害者方面的策略」則有所轉變。

他指現今有很多例子,迫害者會試圖掩飾其對基督宗教的仇恨,僅聲稱是要維護政治或社會理念。不變的是,一個人若沒有證據證明他或她願意為信仰而死;或逼迫者的行動未能證實是「直接或間接」源於對信仰的憎恨,便不能封為殉道者。

天主教徒的敬禮亦是教廷確認殉道者的重要指標。帕利亞總主教指出,如羅梅洛總主教的個案,數十年間信眾要求明認他為殉道者的聲音此起彼落,實在起著關鍵作用。「在這事上,天主子民的信仰令教會改變想法,或更好說,帶領教會更精準地為殉道下定義。」他說。

總主教說,從聖高比開始,教會知道有很多二十世紀的殉道者皆緣於「對信仰的仇恨」而被殺。這信仰,有能力推動基督徒自耶穌時期開始便與病弱者在一起,為其他人捨棄生命。

他說,二十世紀的殉道與炸彈襲擊及其他恐怖主義形成對比,「捨棄生命去殺人和摧毀社會」沒有美德可言,「犧牲自己以讓其他人獲得更豐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殉道。

(天美社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