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學中文講師嚴至誠

期數
3743
刊登日期
2015.11.13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15 日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新委員嚴至誠博士是大學講師,教學上他會以《論語》跟學生談人生,領洗後,他更期望能讓更多青年人認識教會的社會訓導,並學習耶穌關心弱勢社群。

嚴至誠博士在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當講師,教授不同學系的學生中文。去年復活節他在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領洗,隨即參與堂區通訊編輯工作。今年九月六日,在青委會會務大會中,他與一眾青委會委員接受派遣。作為新委員,他期望更多非信徒青年認識信仰和社會,特別是面對大是大非時,要以信仰的指引面對。

他在中大教授中文時,有時會以《論語》中的道理結合生活,「期望學生除了懂得欣賞中國文學外,亦對人生有所體會」,信教後,他亦會引用教會的社會訓導,與學生探討公義等課題。

談到信教歷程,他說與其修讀語文相關。數年前,他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修讀語言學博士學位,教授推介學生閱讀了一本百多年前由傳教士以廣東話撰寫的《聖路加傳福音書》,他原意是透過該書以歷史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廣東話,誰知當中所述的耶穌神跡和教導卻對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我看到耶穌對人的愛十分觸動,了解到基督宗教所談的就是愛」。

去年的「雨傘運動」,嚴至誠響應大專學界罷課,他與其他老師在大學校園站台支持學生;九月二十八日警方施放催淚彈驅趕請願者,他亦有到金鐘及旺角的示威區去關心學生的安全。

「當日置身其中,我若沒有信仰支持,我會發瘋!」嚴至誠說,運動期間,不少學生長期留守佔領區,他便於課後到旺角陪伴學生,「我覺得需要與學生同行,得悉他們是否無恙」。

然而,每次看到旺角佔領區的衝突,他的內心總是激動得難以釋懷,「我找神父辦告解,感覺自己已因那些不公義的事情,失去內心的平安」。恰巧當時正值玫瑰月,於是他在示威區內誦念玫瑰經,藉著祈禱平伏心情。

這場大型的社會運動,令嚴至誠深感人有責任去關心社會,「上主要求於你的是甚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六8) 他解釋說:「我們是否只行善便足夠?社會的公義在哪裡?社會上不少人需要憐憫和關愛,他們的出現與社會制度的不公義有關。」

嚴至誠中學時已主動參與社會運動,中三時背著父母到尖沙咀碼頭參與保衛釣魚台集會;面對現在這個不允許他人批評的政權,不公義的事時有發生,令很多年輕人感到無奈。「期望以信徒的身份與青年一起,並宣揚教會的社會訓導,成為人在追求公義時的指引」。(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