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徒收養孤兒

期數
3706
刊登日期
2015.02.27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3 月 01 日

(天亞社訊)來自中國山西祁縣九汲村的教友孔貞蘭收養孤兒的故事最近在國內被廣泛傳頌。原來她的善行轉眼間已堅持了接近四十年。

祁縣九汲村有一座外貌挺新的天主堂,但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皆因它的位置是那年代一座修院的遺址。可見天主教在那裡的歷史悠久,它不僅影響了當地人的信仰,甚至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其中一位是備受讚賞的教友孔貞蘭,近四十年來,她照顧了無數的孤兒,全都視如己出,無分彼此。她其中一個兒子還當了司鐸,他就是范常亮神父。

從范神父的口中得知,他媽媽收養孤兒原來跟當地天主教會有著密切關係。

他解釋:「我們村是很古老的天主教堂口,解放前,一直有收養、救助、照顧棄嬰的傳統。」但解放後,教會各項教務停滯,到了「改革開放後,也沒有及時恢復,但遺棄孩子的現象卻又出現」。

孤兒終成為神父
欣賞養母照顧弱小

被問到他們家中有多少位是親生的和收養的兄弟姐妹時,范常亮神父對天亞社說:「我們這裡一個家庭的兄妹不分親生與否,都是兄妹。」

范神父憶述,他媽媽約在一九七七年開始收養和照顧殘疾棄嬰,起初是因為被遺棄的孩子病重和客觀生活、醫療條件差,成活率不高。

他起初也贊成媽媽作此善事,她把孩子撿回來,「我就幫她給孩子領洗、奶水、溫暖」。他憶述媽媽自小便給他們說,「愛窮人,就是愛耶穌;小孩子就是小天使、小耶穌;照顧最弱小的一個小兄弟,就是照顧耶穌」,又說「領了洗的小孩子一去世便能升天堂」。

不過,現年四十一歲的范神父直言,當時自己的家也是個普通家庭,在他十幾歲時,因為收養的孩子有些夭折了,加上家庭窮困,他們不想父母負擔過重,所以都希望媽媽把部份孩子都送走。

然而,當范神父二十多歲在修院畢業後,便開始理解和明白媽媽所付出的一切,現在甚至非常支持媽媽的義舉。他說:「因為她對孩子們有愛,也有能力愛,更是有信仰的愛,還能因此而常常喜樂。」

收養兒童四十載
作育成人貢獻社會

孔貞蘭與同為教友的丈夫范步成從廿四歲開始收養被遺棄的嬰兒,今年他們已經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

直到現在,他們收養的小孩當中,能夠獨立生活的已有十一個成年的兄妹,而且也積極支持媽媽的愛德事業。范步成說:「因為有她的愛心付出,才能有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

孔貞蘭愛的多,自然付出的也多。目前在她照顧的孩子當中,有十八個不同學歷的學生,有的在唸技術學校,也有唸幼兒園,另外還有四名嬰幼兒。

每個孩子在信仰、身體、智慧、社交等方面的成長,都需要她操心。范神父為此常記掛母親,「我也常為我媽媽的信仰虔誠、愛德事業、身體健康祈禱平安福樂」。

經過多年來的傳頌,范家有了「愛心之家」的美譽。

然而,按照中國有關法律規定,殘疾人收養棄嬰不能超過三人。年幼時背部受傷,導致現在駝背佝僂的孔貞蘭因此在生活上面對不少困難。

當地民政局工作人員曾多次勸喻她,希望她可以把孩子送到福利院。這樣一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二來亦可以符合政府當局的要求。但孔貞蘭一直未把他們送走,因為她捨不得朝夕相對的孩子們。

正因如此,孔貞蘭的做法不合乎政府規定,當地民政部門不能按照國家相應政策給予任何補貼,只能捐助衣物、食品等臨時救濟。

但孔貞蘭的愛心感染到很多人,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慈善團體樂意幫忙。不少善心人也會送上物資,甚或善款,為這個「愛心之家」減輕壓力。

另一方面,孔貞蘭也會針灸的手藝,而范步成亦幫人種地,兩人為這個家庭賺些微薄收入為孩子們增衣添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