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愛與寬恕的場所
家庭是學習寬恕的地方,寬恕或尋求寬恕能使家庭穩固,免於分裂,還可減少社會上的殘酷現象。這是教宗方濟各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後接見群眾時說的。
探討家庭牧民的主教會議結束,會議重申了家庭的價值,並強調要幫助治愈那些因婚姻而受苦的信徒回歸教會,而會議亦沒有改變有關婚姻的教理。這從會議《總結報告》中全部九十四項議案,每項都以三份二大多數通過而顯示出來。
《總結報告》序言道:「教會恆常關心各地家庭的喜樂和希望、悲傷和痛苦。」天主造人,讓男人與女人在愛中結合,互相奉獻。家庭亦成為愛的場所,更成為人生命中第一所愛的學校。
不過,現代的家庭生活,備受不同文化、社會和經濟制度挑戰。不少人感到孤獨困苦,不珍惜家庭和愛,但同時又強烈渴望家庭和愛;社會有了漂亮的樓房,卻缺少了「家」和家庭溫暖;亦有人質疑家庭中恆久、忠貞、生育的元素乃過時觀念。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提醒,婚姻聖事乃一男一女彼此忠貞和不可拆散的結合,他們被召叫彼此接受及對生命開放,領受天主的恩寵,好能在生活中負起家庭責任,不論環境順逆。
儘管外界媒體對主教會議的著眼點,一直放在是否接納離婚再婚者領聖事,以及同性傾向的課題,但主教會議關心的範圍,是整全的,包括:家庭暴力、混合宗教宗派婚姻、貧窮、戰爭對家庭的影響等等。
基督徒家庭,就是活出基督的慈悲,以作見證。湯漢樞機在《人類生態與家庭:「鞏固婚姻;不應重新界定婚姻!」》牧函中說,教會應當維護「婚姻的整全性」,這並不侵犯每一個人固有的尊嚴──不論其性取向或信念。維護婚姻,就是見證公教信仰的一例。
當選舉社會領袖代表,必然要關注候選人在民主、民生、公義、自由、貧富懸殊、關懷弱小等議題上的理念和實踐,而他們對於家庭和婚姻議題的取向,同樣是考慮因素。
現今社會處境複雜,家庭生活也面對著不同的困難,教會要聆聽家庭的困苦,陪伴人們走這道路,並一起學習寬恕和被寬恕。寬恕,能修補家庭的裂縫,也能減少社會的撕裂,讓人看到光明和希望。
慈悲禧年開始之際,我們渴望家庭成為愛與寬恕的地方,人們也須體會到家庭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社會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