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人數重要嗎?

期數
3705
刊登日期
2015.02.2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2 月 22 日

二月一日香港的爭取普選遊行,請願人數令不少人失望,雖然這並不意味支持民主的聲音減弱,卻可成為反對民主人士攻擊對手的借口。

市民不滿政府漠視訴求,時有舉行集會遊行,但是集會遊行不是表達意見的最好方式。在香港,集會遊行幾乎無日無之。這些活動的訴求包括林林總總的議題,如工作環境、外勞或少數人士的權益、教育、房屋等,上街遊行已成為申述意見的慣用渠道。

集會遊行的文化在亞洲十分普遍,可是,在這些時有遊行的地方,他們的政府多有壓制人民的紀錄,管治能力也備受民間團體質疑。而且,遊行往往也是人民的最後手段,他們不顧一切,希望政府和外界聆聽他們的訴求。

在運作良好的民主國家,街頭示威並不常見,因為人民有其他渠道表達不滿;而且,在民主國家,政府若罔顧民意,最終要自冒風險。

難以想像的是,任何民主政府若然對人民持續七十九天佔領市中心的抗議行動,表現得漫不經心,不理會人民不滿的根由,最終執政者卻不會在選舉中失利。

事實上,人民並不輕言走上街頭,亦少見會純粹因為金錢、政黨政治,甚至貧窮或其他單一議題,就能夠成功組織公眾集會,更莫說是大型集會了。

大批市民集會遊行,是因為他們看見自己的文化受到威脅。香港市民過去舉行多次集會遊行,例如是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一事,或是要求有一個問責的政府。這些請願行動,是為了維護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言論自由和個人身分,而不是任何單一議題。

以往有人說香港是政治冷感的城市,但政府把矛頭指向一些親建制派形容的「示威常客」,並不能解釋為何不斷有市民上街,也不能解釋偶發的大型集會。這些集會參加人數之多有時出乎主辦者的預算。

個別的集會可能純粹是一場抗議活動,特別是如果某個清晰明確、一次過的議題在存亡之間。可是,要是運動曠日持久而且不會消失,即便人民的訴求三番四次被拒絕,政府就不可以簡簡單單、輕描淡寫地將運動說成是某些不滿人士的行動。

佔領街頭已經被視為一場運動,在這個環境當中,不少香港人認為本身的生活方式、個人尊嚴和社會價值都備受威脅。

如此一來,遊行人數多寡,是否關係重大?相信不大重要,除非論者有意迴避政治爭拗中的焦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