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受排斥
(本報訊)有關注傷健兒童共融的社會機構調查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於校園的共融情況,發現三成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表示曾於校園受欺凌;機構促請政府從政策、措施及共融校園文化三方面消除排斥。
「親切」機構(Treats)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進行有關「關注『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校園共融現況」調查,共訪問六百九十名中學生,並以保密及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並深入訪問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家長,以了解現時中學學生情況。
調查採用三大共融指標(平等參與、備受尊重、欣賞多元)及四大排斥指標(冷漠對待、排斥、歧視和欺凌)為問卷骨幹。結果顯示,七大指標均未能達標,三成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表示在校曾受不同形式欺凌,如言語攻擊、排擠孤 立,甚至使用身體暴力,三成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指即使求助,情況依然;而表示缺乏參與機會和感覺不受尊重分別有二成半;更有二成受訪者稱寧可不上學。只有一半學生認為自己適合就讀主流學校。
而一般學生受訪者中,逾七成對這批學生和共融理念嚴重缺乏認識,近九成表示不清楚甚麼是融合教育,當中更有一成學生認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是學校負累和障礙。而當這批學生受到欺凌,七成一般受訪學生表示不會挺身而出。
機構以「共融指數未達標,朋輩排斥指數高」作總結,指出自一九九九年推行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計劃仍未能令大部份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有愉快校園生活。
「親切」就結果促請政府須正視有關學生的困境。首先當局須全面評估和跟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面對的歧視、欺凌情況,以建立有效求助和保護機制;其次是加強朋輩支援接納,這包括推行全校學生共融教育工作坊,提升一般同學對特殊教育需要的認識,明白歧視、負面標籤及排斥所帶來的禍害,亦要建立學習以外的朋輩正面相處機會,和提倡互助友善校園。
建議第三項是提升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於校內的參與度,加強他們平等參與課外活動、校內職務及代表學校的機會;最後是建立欣賞多元和尊重差異的價值觀和文化,發掘和發展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潛能,建立不同評估指標而不以學業為單一標準。
「親切」於一九七九年成立,致力讓每位兒童於接納、共融的社會中生活。機構於二○一三/一四年度已服務超過十七萬位在智能、身體、情緒、社交方面具障礙,及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及青少年。(公)
• 詳見「親切」網站 www.treat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