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後首次選舉結束

期數
3745
刊登日期
2015.11.27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1 月 29 日

(天亞社訊)去年雨傘運動後首次的區議會選舉結束,整體投票率四成七,為歷屆最高,有教會人士及政黨均認為,這反映選民不滿目前政局,希望以選票表達改變的聲音。

二○一五年區議會選舉十一月廿二日結束,全港四百卅一席,除了六十八席自動當選外,其餘由逾三百萬合資格選民選出。是次選舉投票率比去屆四成一及二○○三年五十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後的四成四為高。

這次選舉有不少俗稱「傘兵」的候選人,他們報稱受「雨傘運動」的影響而參選,其中八人取得議席。而建制派仍然是選舉的大贏家,得二百九十八席;泛民主派獲得一百一十二席,其餘獨立人士得十三席。

傘兵受啟蒙參選

工黨創黨成員張超雄認為,這次選舉反映香港民主有所前進。他對天亞社說:「雨傘運動後帶動更多市民以投票方式,向政府表達不滿。因此整個社會的參與也提高了。」

有些地區的資深區議員被新晉或年輕的參選者擊敗,甚或被他們拉近了得票差距。這位立法會議員認為,這份反映了市民對於求變的心態。

區議會專注於地區事務,沒有立法權力,傳統上,由於建制派有大量資源做基層建設工作,故此較受地區人士歡迎。然而,雨傘運動後,各方也藉區議會議席爭取在地方上向基層市民灌輸政治理念或維持控制。

此外,全體區議員也會推選名單,在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中,透過「超級區議會界別」晉身立法會。這些議席是由全港未有其他功能組別投票權的選民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因其很可能以數十萬票當選,遠高於一般地區直選議員及行政長官,同時要經歷兩次選舉,被稱為「超級區議員」。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會員執行秘書陳麗娜認為,雨傘運動後的確喚起一些市民的政治醒覺,有些市民會考慮參選人的政治理念。她指出,傘兵在選前不被人看好,但他們有部分最後能夠成功當選,或至少對一些建制派的對手構成壓力。

她對天亞社說:「這反映了選民希望有新面孔,打破目前的政局,帶來新變化。」

雨傘運動 市民政治醒覺

民主黨吳兆康贏得中西區半山東選區議席,香港教區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位於選區內。他表示在其選區有不少「首投族」或年輕選民,他們在投票後主動跟他握手或聊天,讓他感到他們的熱情。

這位天主教徒相信雨傘運動後,較多年輕選民以抗拒建制派而兼顧考慮候選人政治背景和社會公義議題取態。吳兆康認為教徒身分有助其選情。他對天亞社說:「我們堂區不只鼓勵祈禱,也講社會公義有關的訓導。彼此有共同的信念,比較匹配得來。」

選舉吸引「首投族」

建制派民建聯立法議員鍾樹根出選香港島東區漁灣選區競爭連任不果,敗給「傘兵」徐子見。事後他向傳媒表示,對於落敗感到「有少少意外」,又認為「首投族」增加,是影響選情的原因,並指民建聯會「重新部署,重新思考應對首投族的投法」。

陳麗娜預期,明年立法會選舉將會更混亂。她說:「建制派對是次選舉結果是此料不及的,相信立法會選舉時將會更無所不用其極地控制選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