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暴力

期數
3703
刊登日期
2015.02.06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2 月 08 日

曾幾何時,槍矛、戰馬與戰車能發揮保家衛國的作用,因為當紀律嚴明的軍隊集結,其動作整齊劃一時,確有銳不可當、無堅不摧之勢。儘管這些武器已被槍械、軍用汽車與坦克車取代,但士兵列陣及手持武器依然予人至高無敵之感。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突飛猛進的軍事技術令前蘇聯(俄羅斯)的強大軍隊於一九○四年敗於規模較小但靈活應變的日本軍隊,但這場戰役並未有動搖強權必勝的思想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亦是一場力量的閱兵禮,因其勝負取決於經濟規模的大小和大量生產戰爭武器的能力。可是,當新的戰略武器出現,亦同時宣告這時代的結束。

當時,游擊戰成為新的暴行,在中南半島、非洲和拉丁美洲,傳統軍隊無力應付這戰術迂迴的軍事策略,游擊戰成為了解決紛爭的方式。毛澤東又在這戰術的基礎上加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更使龐大且累贅的軍隊陣腳大亂。

數十年來,這些軍事發展使原已動盪的地區更添不穩,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過去四十五年來的叛亂已是明證。菲律賓國家軍隊即使得到美國的軍事技術支持,卻從未能有效地削弱叛軍的力量。諷刺的是,游擊運動漸形強大,菲律賓卻陷於既非完全獨裁政府,又非民主政府的兩難,這處境令政府不願給予人民自治權,更遑論會聆聽公眾意見。

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種新興力量──恐怖主義開始冒起。這雖非新策略,卻由媒體所創造的地球村加上經衛星實時傳送的圖片,給這力量帶來了新刺激;連缺乏大眾支持的愛爾蘭共和軍也能藉著這種發展科技,向強大的英軍炫耀實力。二十世紀下半葉,大型軍隊愈來愈難以應付叛亂和政治動盪,例子有越南、阿富汗和中東等地。

直至近日,全世界都目睹伊斯蘭國把恐怖主義帶到新層次。他們不僅展示人質屍體的照片,更在互聯網直播他們被處決的片段。

伊斯蘭國綁架的受害人均來自民主國家,這無疑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力,因為這些國家須敏於國民的感受,決不能眼睜睜把受害者扔向獅子。

法國軍事衝突研究專家查利安(Gerard Chaliand)在《恐怖主義》一書中形容這做法為宣傳式恐怖主義,屬於精神暴力的最高層次。這種恐怖主義不是在戰場裡,而是在媒體上交鋒。

舊約先知建議人們把刀劍鑄成鋤頭,把槍矛製成鐮刀,但有勇氣作出這大膽行動的人不多。人們寧可繼續相信戰車和戰馬,縱使這些武器已愈來愈無濟於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