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絕自由的圍牆

期數
3668
刊登日期
2014.06.06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6 月 08 日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Frost)曾寫道,互不信任、貪婪和不安全感,都能造成社群甚至國家的壁壘。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六日,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Kennedy)站在柏林圍牆前,引述佛羅斯特的詩句「有東西並不喜歡牆」(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 not love a wall),觸動所有人的心靈。

柏林圍牆如今已經消失,但卻有其他愈形高聳的圍牆取代了它的位置。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當教宗方濟各站在分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圍牆前,也讓人想起佛羅斯特這詩句。

六月四日前往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群眾都知道,二十五年前的六月四日,天安門廣場上亦豎立了一堵牆,一堵阻隔人民及其自由的圍牆,至今不滅。詩中,佛羅斯特想不通究竟自己的蘋果園對鄰居那邊的松樹林造成甚麼傷害。今天,人們同樣不知道,自己的堅持為那些歇力為天安門事件辯護開脫的人,可以帶來甚麼果效?

不過,他們知道自己必須繼續述說真相,並且一代一代流傳,以免它在似是而非的謬論中湮滅消失。

天安門事件是人民抗爭的關鍵時刻;而在維園的悼念活動,讓勇氣和犧牲得以延續發聲,亦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關鍵標記。

菲律賓主教團主席比列加斯總主教(Socrates Villegas)擔心,菲律賓人民會忘記他們最美好的時光——一九八六年人民力量革命。他表示,其國家未有從取得力量的勝利中學習,因而未能牢牢握住人民力量。

比列加斯總主教於今年人民力量革命周年,在桑托斯大道聖母瑪利亞小教堂祈禱,祈求天主照顧這塊神聖土地,並忠告:「即使你是少數回來說『謝謝』的其中一個,也要自豪地站在這塊土地上。」總主教還向人呼籲:「請告訴你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桑托斯大道是神聖的,亦只有人民才會使它保持神聖。」

倘若六月四日流的血從記憶中被洗擦掉、人民的憤怒在冷漠中被淹沒,天安門事件便會褪色甚至被埋葬;倘若爭取自由的抗爭被遺忘,那麼,自由本身也會被遺忘。這個故事必須以標記的方式繼續說下去,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言詞會失去力量,但標記卻會愈益牢固清晰。教宗靠在巴勒斯坦圍牆、這照片上活生生的形象能勉勵各方構建和平,而民主女神像的火炬能夠繼續燃燒人心。

一天還有人繼續回去悼念、感激犧牲的一群、還有人繼續將歷史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天安門事件將永遠不被遺忘,那塊土地定能保持神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