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精神復康朋輩支援者非短期職位
在十一月九日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了一個重要議程,就是由精神病康復者擔任朋輩支援者的先導計劃,先導計劃由「獎券基金」撥款推行,為期兩年,所需費用預計合共約為八百八十萬元,聘請三十多位康復者,對於實踐復元為本的社區照顧邁進了重要一步。當然,傳媒完全沒有留意及報導這項計劃,正正反映了政府一直沒好好推廣復元為本的社區照顧,所以傳媒只會在發生社區暴力事件時,才檢視精神病服務的不足。
筆者會先撮要立法會討論先導計劃的重點,再討論現行建議內容是否能真正實踐復元為本的社區照顧模式。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常任秘書長譚贛蘭女士再強調先導計劃大部份安排包括培訓、全職或半職安排、聘用長短的彈性交由十一間營運社會服務機構自己決定,這個不用投標,全權交由機構自行決定的安排並不常見。勞福局代表對於張超雄提出中央協調機制,為這班朋輩支援者提供培訓及支援並沒有積極回應,只是回應由十一間營運機構決定。
在整個討論,譚女士提及最多就是康復者其實大部份工作能力不俗,朋輩支援者的職位只是過渡性安排,只要他們重拾信心,他們就可以重回原本的崗位;所以,在勞福局的構想中,朋輩支援者長遠而言,也是在公開市場尋找工作。既然只是過渡性安排,所以也不會著重培訓,訓練開支只有十萬,佔整個計劃的開支0.01%。從經費安排,及把先導計劃的細節安排交由機構自行決定,都反映了勞福局只視這個職位為短期職位;所以提及在推行中期會檢討推行情況,不禁令人有疑問:一個沒有清楚方向的計劃以甚麼基礎作檢討。故此,筆者對於這個先導計劃能真正實踐復元為本的社區照顧不敢寄以厚望;筆者再三強調復元為本的服務模式,是因為自己曾考察的美國朋輩支援計劃,和香港安排截然不同。
朋輩支援者在美國正正是實踐復元為本的服務模式的重要元素,朋輩支援在美國耶魯大學的社區精神健康計劃是一個長期職位,有度身訂做的在職培訓課程,亦有晉升機會,而資深的朋輩支援者除了為精神病患者提供支援服務、也會督導剛入職的朋輩支援者,並會擔任在職培訓課程導師及參與課程設計。其中有朋輩支援者被委任為地方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朋輩支援者在服務機構與社工平起平坐,並不如香港的先導計劃中被視為輔助職位,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更已發展成專業。
當然,有人會覺得香港也是剛開始發展,不可能與美國經驗看齊,但既然美國的經驗能真正實踐復元為本的社區照顧,她的經驗實在有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包括不應視其為短期職位及應有中央協調機制提供在職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