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高隆龐的啟迪
上週末,中環聖若瑟堂舉行聖高隆龐逝世一千四百周年慶典。聖高隆龐是愛爾蘭人,也是隱修士。他在主曆六世紀前往歐洲大陸傳教的時候,滿懷信心,相信自己能夠與異地民族的文化作有意義的交流,他善用其學養,為他們的生活作出貢獻。
高隆龐高度意識到自己的愛爾蘭人身份,留給後世一篇以愛爾蘭人身份自我表述的最早文字記錄。多個世紀後,外國傳教士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來到香港,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外國人身份,並遷往有大批從中國內地湧來、掙扎求生的難民聚居的新界山邊。
傳教士當時開辦免費食堂和診所,香港政府亦適時開展了房屋項目,還有教育,包括正規學校和技能訓練;堂區和社區中心相繼成立,照顧出一群生活安定的居民,而在他們努力耕耘下,香港才能發展至今天的成就。
昔日,這些傳教士也是滿懷信心來到香港,他們相信自己能夠融入香港文化,並貢獻香港人的生活。
英國政府也起著重要角色,它重新釐定新移民的地位,容許運用公帑提供津貼,給予他們支持,並幫助他們落地生根。
政府和傳教士明白到,新來港人士需要的不僅是抵港那一刻的接濟。昔日,新來港人士因獲得許多幫助,香港才能受惠於今天這個成果當中,然而,難民後來被劃分為經濟難民和真正難民這些似是而非的類別;相比昔日這個城市,縱在艱難掙扎裡仍會傾全力收容難民,這些困苦的人現今獲得社會照顧的情景已不復見。
今天,面對大批難民逃離中東「伊斯蘭國」的暴力以及非洲與亞洲的敗壞國家,世界似惘然不知所措。雖然難民數目少於歐洲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但各國卻被這個數目所震懾!
意大利外長真蒂洛尼(P. Gentiloni)警告,移民危機可能對歐洲精神體系構成重大威脅。這也引申出另一個問題:此危機是關乎收容能力、文化還是政治?
正正是國家敗壞,才促使人民離開家園。因為國家無力提供足夠的安全、醫療保健服務和教育,或提供生活基本需要和保障人身安全,才會讓人感到絕望無助。然而,一個敗壞國家的新形態似乎因應移民問題而逐漸浮現──這個國家無力歡迎尋求生活基本需要的人。
人身安全要求不僅局限於領土私有化,在今天的多元世界裡,任何國家如果對自身的文化、宗教和歷史身份認同沒有安全感,就會缺乏信心與其他地方交流,這個國家最終只會註定失敗。
一千四百年前,一位年邁的愛爾蘭隱修士拯救了一個分崩支離的文明免於自我毀滅。
他真是我們這時代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