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之餘 反思信仰與自然
在異地,我其實不時想起香港—我們是個依山而建的都市,移山填海是我們獲取土地的方法,而我腦海裡總是放著香港各座大山的景致。這些山頭是構成我的香港回憶重要的一部份。南美之旅為我添了不少對山的回憶和情感。
安第斯山脈附近居住的南美人,包括秘魯人、玻利維亞人和厄瓜多爾人,一直認為山是神聖、有靈氣的。它屹立不搖上千萬年,能呼風喚雨, 孕育生命卻也奪取生命, 所以他們對山都滿有敬畏之情。從閱讀裡得知,在山地人的文化中,開闢崇山峻嶺時,每每需要祈禱和祭獻,為建公路也好,為開墾土地耕作也好;不做好求山原諒和向山表達感謝的儀式便動工,就會有災難降臨,而雪崩是最教他們驚懼的一種懲罰。
我喜歡爬山,在美洲多個月, 刻意去攀了幾座大山,深受山之感動甚至療愈。在秘魯中北部和南部爬山,印象最深刻的是山勢險峻而美麗,還有十二至十六世紀印加人建立山城的智慧— 馬丘比丘城(Machu Picchu)和古都古斯國附近近郊Ollantaytambo這處地方所展示的建築及土地規劃實在叫人吃驚! 而在厄瓜多爾的Cotopaxi地區,我有幸在巴士上見到雪山配以雨後彩虹的一幕,後來更能步行到山腰仔細看看和感受,真是令我興奮得把五千米的缺氧狀態都拋諸腦後!
要說我最難忘和最感恩的一次山之體驗,則要算在厄瓜多爾山中旅館工作三個半星期間,收到來自香港關於母親患病,需要治療和動手術的消息之後,跑到旅館附近的山裡去漫步散心的那段時光。猶記得那天因快將離開山頭、離開旅館、離開旅程,以及記掛香港的事情,而悶悶不樂,便獨自跑到漫山遍野去安靜一下。我在四野無人的高山上, 倚著一個草叢壆, 坐下來,深呼吸,看雲,看山,然後祈禱。我為旅程上經歷的一切美好獻上感恩,也為媽媽的狀況還好、至少可以治療而感恩,亦為自己提早結束旅程,快要面對現實的挑戰而求力量。面對著波闌壯闊的山景,除了感到自己的渺小外,還深深明白造物主之偉大。隨著我吸入那清新的空氣,我吸入了山的力量,心裡那塊大石也就卸下了。
這就如《聖詠》所示的:「我要向高山舉目, 我的救援從何而來?我的救援從創造天地的上主而來。」(詠一二一1-2)天主創造了祂認為樣樣美好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供給我們人類的,太美、太珍貴,我們絕不能錯過,更不該高傲地說不在乎, 不存感恩之情, 以「發展」之名爭奪資源和破壞環境。南美洲的原住民文化,雖帶點「迷信」色彩,卻提醒了我人類其實何等渺小,大自然如何養育了我們。如果我們持續破壞,早晚會出現反撲,我們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