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福音的喜樂
教宗方濟各在他頒布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中,向牧靈人員提出了四個「不」:對自私和精神懈怠說「不」、對無補於事的悲觀主義說「不」、對俗化精神說「不」、及對牧靈人員的互鬥說「不」。如此,教宗希望為教會的福傳工作帶來新面貌。這份新面貌是在「脫下」這些「不」之後,再「穿上」信仰的超性意識,也就是藉著天主對我們的愛,使我們在聖神內導向真理。如此,我們便能生活在福音的喜樂中!
正如本主日的福音中,群眾問若翰的問題:「那麼,我們該作甚麼?」(路三10 )群眾或許更直接地想知道的是: 我們應結甚麼悔改的果實?然而,若翰所回答的亦非高超的理論,而是實際行動的回應: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作。」(路三11 )同時,若翰亦針對當事人真實面對的具體情況,因此當稅吏問他時,他說:「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路三13 );對軍人,他如此回答:「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詐;對你們的糧餉應當知足。」(路三14 )若翰並沒有要求他們跟隨他度一種隱世的生活、亦沒有加上一些末世的言論;同時,他亦沒有批評這些不義的行為,只要求他們做好本份的事務。
當教宗在上述勸諭中指出不同的牧靈挑戰,他亦不是指責,而是提出問題的所在、改善的可能!他提醒我們要祈禱、要有深度的靈修經驗。這些靈修經驗能讓我們即使如在沙漠中感到消極難耐,但天主的恩寵也能使沙漠變成甘泉: 「在沙漠中需要有信德的人, 藉著他們自己的生活榜樣,指出走向應許之地的途徑,並保存活潑的望德。」(福音的喜樂86 )因此,我們是藉著對天主單純的依賴及活潑的希望,使我們能脫離現實生活一些不必要的束縛。由於若翰直接地為當時臨在的群眾,解除他們的束縛;致使群眾對他有另一種的看法:「為此,人人心中推想:或許若翰就是默西亞。」(路三15 )事實上, 這份信仰的「超性意識」是一份與主契合的邀請;它要求我們放棄一些外在、表面的感觀滿足,而趨向內在、深層的屬靈結合。如此,我們便能得到生命真正的喜樂:「你們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四4)因為, 這份真正的喜樂並非在於物質的擁有,而是基於與主耶穌的關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斐四5)
如果一位信徒未能與主有一份親密的關係,他們是很難理解福音上所講的:分享、不多徵收、應當知足!現實生活不是要求我們追求物質的享受、慾望的滿足、權力的追求嗎?若然我們只關注他人的需要、只著意於與近人分享,我們是否與社會、世界的價值脫節?試想想:你在現實生活中的追求是否真的能為你尋找到內心恆久的平安?這一切物質、慾望、權力,或許會帶來片面的歡愉;但是,若我們要渴望心靈的持久平安, 則這一切或許不是我們的目標及途徑!
「你們甚麼也不要掛慮, 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的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四6—7)藉此, 聖保祿宗徒教導了我們一個可行的方法:對主全心信賴!我們感謝天主賜給我們的一切: 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都有天主的恩寵在內!那麼,我們便不會在意自身的得失!今日世界的混亂及不安,不正是由於人過份追求自我的滿足! 若然,每個人均能以「別人為先」,先考慮別人的需要、願意分享所有、且渴望與近人共同建造幸福的生活條件,我們的生活環境必然更美好!
因此,若翰的所言所行均吸引了群眾,但他指向的是主耶穌基督。主耶穌在傳教生活上滿全了若翰作為前驅所顯示出來的價值:祂包容一切人, 使一切均在祂的慈愛中:「你們應當是慈悲的,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 ) 這就是降生的聖言為人類帶來的生命之路,使每人都能從福音中得到真正的喜樂:「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若十八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