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 牽起孩子正向思維
期數
3747
刊登日期
2015.12.11
作者
莫萊茵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2 月 13 日
上天為動物及人類帶來了說話及表達和溝通能力,在人的世界中,用說話來傳意其實是十分有層次的事,其包含知識、情感、心理反應、心智思索的展現。在人群中說話可以有如利劍,四周圍傷害他人;亦可以有如令旗,帶領人群向前邁進;更可以是別人心靈的良藥, 為跌到的人或迷失的人帶來重新振作的力量等等。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包括內容╱語氣╱用詞╱結構的程度)、做出來的表情和行為,直接展示了該人的修為;對於家長或教育的你, 又會選擇如何運用說話的功能,來影響我們的孩子及身邊的每一個生命?說故事的人應很珍惜每次的故事時間,確立點亮生命、喚出思考為己任,用語言、肢體、表情和營造氣氛,並為聽眾展現身教及言教的示範,達到正面教育的心理影響。
用說故事來達致教育的好處是能隨時、隨地,並隨著聽眾的程度及互動時個別反應而回應;當然教學層面來看好處是少用工具、方便及便宜;那麼,這麼好的一套教育方法,為甚麼就不立即使用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或社區?答案就是:學好說故事的首要課題就是「修為」!上文提及的,正正就是因為說話及傳意的力量,足以影響心靈和聽眾的一生:孩子聽你說的每句話, 都有不可預測地,「入心」「入腦」的情況,成為了他們自我形象、定型、座右銘或對事物有價值觀上之定位。
所以,我藉此教導大家運用育兒的方法,讓說故事的人在不同角色上,能引起心智的示範及思考:
- 當說故事的人在扮演角色第一身時:
- 用「阿Q精神」來說出安慰自己感受的說話(接納自己)
- 用自問的方法,想找出原因(抱怨及駁斥處境以抒發情緒)
- 用自己從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找出原因的動機,以解決及克服問題)
- 為他人作假設(同理心)
- 扮演角色本身直接負面感受(不需要太激烈),再用「良知」的聲音自言 (建立正確價值觀,包括建立自信、找到限制中最可能發揮的、包容、寬恕)
本文重點:故事人預備故事時,要閱讀及對角色的情感有一定的正面思考、了解自己對角色的感受,從社會心理中,對事情多角度思考、確立正當的價值觀。
- 作者為「奇妙故事堂」總幹事, 臉書 www.facebook.com/amrfs.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