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解剖味精真相

期數
3747
刊登日期
2015.12.11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2 月 13 日

曾經光顧某些酒樓,點了一些家常小菜,進食時感到津津有味,但是,晚飯後回家,感到非常口乾,需要飲用不少開水,大家第一個印象,就是廚師在烹調食物時加入了不少味精,使食物的味道濃郁,吸引食客的胃口。

味精這種東西,從小時候開始已經在吃飯的場合常常聽到,但是其實不知道它是甚麼化學物質,回想讀書時,彷彿也沒有化學科老師詳細講解味精這東西。一般人的印象認為,味精不是好東西,最好在烹調時不加應用,事實上在家中吃飯時,從來沒有用過味精,只享受食物的原味。

味精又名谷氨酸鈉,英文名稱是MonosodiumB Glutamate(MSG),是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是一種自然形成非必需氨基酸(Amino Acid),在一些日常食物中可找到,例如馬鈴薯、蕃茄、磨菇、帕爾馬芝士等。味精的鮮味(umami),在食品工業上被用作增味劑,在中國、日本和韓國較普遍被應用。

谷氨酸(Glutamic Acid)在一八六六年被德國化學家Karl Heinrich Ritthausen發現。一九〇八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以水提取和結晶的方法,從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將味道命名為鮮味(umami)。他研究不同的谷氨酸鹽,發現谷氨酸納的可溶性和味道較佳,而且易於結晶。他將這化合物命名,為MSG申請專利,成立了第一間味精公司。

作為一種調味料,它可跟不少食物配合,例如肉、禽類、魚、蔬菜、湯等,增強食物的口味。要得到最佳的味道,味精的濃道是重要的,過量的味精會影響食物原本的味道。

一九六〇年代,有一些美國人在中式餐廳用膳後,出現一些症狀如頭痛、臉紅、頸部麻痹和有睡意,這些症狀不太嚴重,稍後便消失了。一九六八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第一次出現中國餐館症候群(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這名稱,來形容以上的情況。這症候群又稱為麩胺酸單鈉症候群(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m Complex),一般人認為症狀是由味精所致。但是,目前所知的臨床研究,不能證明味精在一般情況的使用量跟中國餐館症候群有關,而味精已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歸納為一般認為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之列。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