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當的比較
不貼切、不恰當的比較會令人厭惡,有時候更讓人認為是使詐的手段。
據《亞洲新聞》通訊社最近報導,中國共產黨官方刊物《求是》的社論認為,盲目照搬西方民主的模式只會帶來災難,文章並舉出埃及、阿富汗、利比亞和伊拉克的例子加以印證。
這個比較正正是不貼切且讓人反感的例子,內文雖未有提到香港,然而在此時此刻發表,不免使人聯想到香港的情況。
亦有人會說,在香港殖民地時代,英國政府並沒有為香港引入民主制度。這雖然是事實,以此作比較也未必惹人反感,但用以類比今天的情況卻殊不恰當──金鐘集會所討論的課題是今天的香港需要民主;再者,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這歷史固然重要,但這難以成為說服人們認同要永久保持現狀。
與其引用中東國家為例子,倒不如研究一下菲律賓和泰國的民主制度,或許更能為香港現況帶來啟示。民主並非單靠一人一票便能達成,也有賴一個對人民負責、能夠發揮職能的政府機關。
菲律賓人能一人一票選總統,但其投票制度失效,使公共服務系統和國會無法正常運作,令菲國陷入貧窮和財政混亂之境。
泰國曾經有段時間在建立政府機關公信力方面有良好進展,政府機關不涉政治且獨立於政黨政治的機制,惟遭連串軍事政變所破壞。泰國軍人集團成功在憲法內引入一些保護本身違法行為的條文,造成國家長期不穩定。
政府機關能否正常運作,與普選之間存在著重要關係。香港人擔憂政府因為聽不到人民的聲音而腐朽敗壞,踏上泰國或菲律賓之路。
大部分示威與集會都有清晰明確的目標,最近的公民運動亦如是。縱使他們真切表達出其目標是要求北京撤回二○一七年特首選舉方案,事實是沒有人會預期這目標真能實現,他們真正的訴求是要香港政府聆聽港人心聲。
政府十月九日宣布擱置與學生領袖翌日的對話,所持理由是對方沒有誠意,及雙方在議程方面和會議場地的分歧。顯然,政府只想討論自定的議題,卻未覺察自己面對的真正挑戰是要聆聽,更要聆聽人民希望討論的事情。
一個仍未肯就九月二十八日向和平集會人士施放催淚彈討論並解釋的政府,卻指責學生威脅要將示威行動升級,顯見其毫無誠意可言。
香港人只期盼擁有一個向人民負責的政府。假若政府官員繼續抱持高高在上的態度,對港人訴求置諸不理,只會加添港人躁動情緒,激發他們繼續爭取,甚或訴諸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