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研討會梁恩榮提出
(本報訊)在一項討論平等的教育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社會應關注清貧學生的學習支援;亦有學者論及近日的社會請願行動,反映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升,建議學校多與學生討論社會議題。
香港教育學院於十月三日在教院舉行「邁向平等的教育:挑戰與策略」研討會。
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梁恩榮副教授,談及「公義取向」的公民教育時指出,在中學推動公民教育時,校方常出現非政治、泛道德化的現象,即側重注意弱勢社群的需要,卻忽略相關政策及制度的討論。
梁恩榮舉出近日因政改所引發的大規模請願行動,大專生及中學生的參與比重不少;他又提到二〇一二年的反國民教育事件,中學生勇於說出反對國教的理據。他指,從不同的社會運動中,反映學生的公民質素及政治醒覺提升。
他認為應把社會運動納入教育,從學校層面持續培育學生的公民教育質素,讓學生成為「公義取向式公民」,「要建立一個公義的社會,培育學生良好的公民質素應由學校開始。」他建議校方推動校政民主,讓學生參與校政,改善校內不公平的制度。
另一講者、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黃綺妮博士論及「香港教育制度的階級不平等」時提到,雖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學位課程一直擴張,但部份家庭背景、社會階級等條件較差的學生在教育選擇上仍有落差。
黃綺妮指出,除八間大專院校的大學學位外,政府自二〇〇〇年推行社區學院政策、毅進計劃等,不少社區學院設有自資或銜接等學位課程,十多年間大學學位增加近九倍,為未能升讀大學的學生提供另一出路。
可是,社區學院的自資或銜接學位課程學費高昂,基層家庭學生即使可申請獎學金或貸款,仍難以負擔高昂的學費。
黃綺妮曾訪問八十多名來自不同階層、就讀社區學院的學生,發現部份自資學位課程的學費竟高於碩士學位課程;香港中學文憑試設立後,大多數學生於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然而弱勢家庭的學生因經濟問題而令升學渠道收窄,反之經濟能力、學歷較高的家長,能為子女提供較多的教育選擇。
她指目前高等教育發展仍未能改變階級化的現象,另外社區學院的質素及認受性亦須關注,她期望政府能給予學生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以及關注社區學院的教育質素。(高)